2560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上个周末,我回家看我妈。她当时正戴着老花镜,兴致勃勃地对着手机说话。我凑过去一看,屏幕上是一个极其简洁的对话框,她正在让一个叫“豆包”的东西,帮她想一个周末家庭聚餐的菜单,要求是“有荤有素,营养健康,还得让孙子爱吃”。 我当时就愣住了。 作为一名所谓的AI从业者,我的手机里装着文心、通义、Kimi,我每天都在跟同行讨论SOTA模型、参数规模和技术榜单。在我眼里,豆包,那个在专业评测里排不上号的“玩具”,是我鄙夷链的底端。我甚至觉得,讨论它都有点“掉价”。 但那一刻,看着连智能手机都用得磕磕绊绊的母亲,竟然如此自然地在用AI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种强烈的荒谬感和挫败感涌了上来。我们这些“圈内人”费尽心力打造的“屠龙之技”,还没等出鞘,就已经被一个能“规划菜单”的简单玩意儿,轻松地绕了过去,直接走进了我妈的生活。 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选择的问题,它几乎动摇了我的职业信仰。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技术革命,如果连我们的父母都无法感受和使用,那它的意义究竟何在? 那个下午,我决定彻底放下我那点可怜的技术傲慢,以我妈为“用户画像”,重新审视这场正在真实世界里发生的、被我们忽略的AI革命。 我的技术傲慢与现实的耳光 在那个下午之前,我对AI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一系列冰冷但“客观”的数据之上的。这些数据,曾是我鄙视豆包的底气。 1.1 我的“证据”:技术榜单上的巨大鸿沟我曾一度痴迷于各种大模型评测榜单,并以此作为判断模型优劣的唯一标准。以SuperCLUE为例,那份榜单我几乎能背下来:
我的结论简单而粗暴:技术不行,产品就没戏。 这个逻辑,在技术圈里,几乎是政治正确。 1.2 现实的“耳光”:当我妈和她的朋友们开始用AI 然而,现实这记耳光,来得又快又响。 我妈成了我的第一个“研究对象”。我发现她不仅用豆包规划菜单,还用它生成微信头像,甚至让她帮忙润色发在老年大学同学群里的通知。后来我才了解到,她是被邻居王阿姨“安利”的。 这个发现让我毛骨悚然。我立刻扩大了我的“调研范围”,问了身边几十个非科技行业的朋友和亲戚。结果证实了我的恐惧:
宏观数据更是印证了这一点:豆包的日活跃用户悄悄攀升至近900万,用户时长惊人。一边是我信奉的技术榜单,一边是我妈和她朋友们用脚投票的真实选择。这种巨大的撕裂感,迫使我承认一个事实:我们这些从业者所珍视的、在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技术优势,在转化成市场优势的最后一公里,似乎彻底失灵了。 我们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性能再强,可如果造出来的车,连我妈都不知道怎么打开车门,那它就毫无意义。 当我妈都能上手时,我才明白什么是好产品 为了搞清楚问题所在,我做了一个实验。我把我妈当成首席“产品体验官”,让她分别试用几款主流AI应用,我在旁边观察。 这次体验,让我看到了藏在UI界面之下,那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灵魂。 2.1 “工具箱” vs “聊天框”:一个让我妈困惑,一个让她兴奋
这个对比,让我醍醐灌顶。前者是“任务驱动”,它要求用户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后者是“对话驱动”,它不设任何门槛,让用户自然而然地开始交流。 2.2 抖音的“灵魂附体”:把门槛降到我妈都能跨过去 就在那一刻,我想起了抖音。 我妈是抖音的重度用户。抖音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它把快乐的门槛,降到了史无前例的“零”。打开App,快乐就直接扑面而来,不需要任何思考。 豆包完美复刻了这套打法。它没有试图去“教育”我妈AI有多强大,而是把AI包装成了一个她最熟悉、最没有压力的样子。 当竞争对手们还在努力向用户证明自己是一台多么牛的“专业单反”,需要你学习光圈、快门时,豆包已经把自己做成了一台“美颜手机”,一键出片,简单快乐。 我这个所谓的“专业人士”,一直在纠结单反的画质有多牛。却忘了,对于我妈和亿万个像她一样的普通人来说,能轻松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最重要的事。 字节的“阳谋”:一场精心策划的“降维打击” 想通了产品逻辑,我开始思考更深层的战略问题。以字节跳动这家公司的行事风格,豆包的成功,绝不可能是“无心插柳”。这背后,必然隐藏着一套精密计算的商业“阳谋”。 深入挖掘下去,我发现,豆包的胜利,是一场典型的、带有浓厚字节风格的“降维打击”。它打击的,不是对手的技术,而是对手的整个战略认知体系。 3.1 战略基石:“技术够用”窗口期的精准判断 字节跳动对这场战争的性质,有着远比对手更清醒的判断。它敏锐地意识到,对于C端大众市场而言,AI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技术够用”窗口期**。 什么意思?就是对于95%的普通用户(比如我妈)95%的日常需求(比如规划菜单),GPT-3.5级别的能力已经“完全够用”。模型能力从70分提升到85分,所需要付出的算力成本是指数级增长的,但带给我妈的体验差异,几乎为零。 字节跳动正是基于这个精准的判断,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取舍:在模型能力达到“够用”的基线后,不再把核心资源all in到追求那“极致的15分技术”,而是将炮火对准了另外两个决定大众市场胜负的战场:
3.2 增长飞轮:一套工业化的“爆款制造”体系 豆包的崛起,完美地诠释了字节跳动那套已经验证过无数次的“增长飞轮”模式。 第一步:C端免费,引爆流量用完全免费的App,迅速圈住像我妈和王阿姨这样对价格高度敏感的广大用户,尤其是在被视为中国互联网最后流量洼地的“下沉市场”。 第二步:海量数据,优化模型我妈每一次和豆包的对话,都在为模型的优化提供“养料”。每天处理的数万亿Tokens,让豆包在解决“红烧肉怎么做”这类真实世界的问题上,变得比那些只会在实验室里解奥数题的“学霸”更接地气。 第三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海量的调用,让字节得以在推理成本的优化上做到极致,为后续的商业化打下基础。 第四步:B端低价,横扫市场当模型经过海量数据打磨,成本又被降到“地板价”之后,字节旗下的火山引擎,以“比行业低99.3%”的颠覆性价格,向企业客户提供模型API服务。这记“价格屠刀”,直接打乱了所有竞争对手的商业化节奏。 第五步:生态闭环,锁定胜局当C端用户、B端开发者都聚集在豆包的生态中时,它就成了字节跳动生态系统(抖音、今日头条、本地生活)的新一代超级入口。这背后商业变现的想象空间,远非那些苦苦思考如何让企业为API付费的“技术派”们所能比拟。 这套从C端到B端,从流量到商业的完整闭环,才是字节跳动真正的“杀手锏”。 给技术圈的“我”泼盆冷水:我们到底在为谁创造? 回到最初那个让我“破防”的下午。 现在,我的答案已经无比清晰了。豆包的成功,压根就不是一场技术竞赛的胜利,而是一场产品思想、市场战略和组织能力的“降维打击”。 它给我,以及所有和我一样曾经抱有技术傲慢的从业者,泼了一盆刺骨的冷水,也带来了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文心和通义们,无疑造出了更强劲的“发动机”。但字节跳动,却先一步造出了一辆让我妈都想开、都会开、都开得起的“国民汽车”,并且直接把高速公路修到了她的家门口。 对于我们这些从业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需要集体“祛魅”的时刻。在仰望星空、追逐技术突破的同时,也别忘了低头看看路——看看那些最真实、最广泛的用户,他们到底在为什么而烦恼,又在为什么而快乐。 毕竟,AI的终极未来,或许并不在那些深奥的代码和复杂的算法里,就藏在我妈发给我的那份、由豆包生成的、充满烟火气的家庭菜单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