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实战干货分享丨深夜谈吃:从美食到自媒体情怀 - 91运营网
91运营VIP会员全新升级,尊享多项权益, 点击查看 >
X

自媒体实战干货分享丨深夜谈吃:从美食到自媒体情怀

发布者: 91运营  6472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自媒体实战干货分享丨深夜谈吃:从美食到自媒体情怀

本文来自于微互动群讲座丨Vol.24

分享主题:从美食到自媒体情怀

分享嘉宾:深夜谈吃丨foodtonight

主持人:李7喜

对于深夜谈吃,很多人是觉得在报复社会,而我们的主讲嘉宾却将这种对社会的报复转换成对社会的回报,用一种好吃而传播出的情怀感染无数读者,通过美食来引发同样的情怀,如果你们问深夜谈吃为什么成功,7喜只想回答你一句话:“世间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以下为讲座内容:

大家晚上好,我是本期讲座主讲嘉宾,运营微信公众号:深夜谈吃丨foodtonight,在内容开始前我先简单介绍下自己:

云南昭通人,

1998 —2003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越南语,

2003—2009在CSDN(中国最大IT技术在线社区)和《程序员》杂志工作,离职时是总编辑。

目前供职于广东二十一世纪传媒,任新媒体中心首席技术官。

愿意更多了解我的朋友,可以看看:http://hanlei.today/2012/05/07/822

磊哥(90后可以叫磊哥大叔)

微信公众号:深夜谈吃丨foodtonight

本次分享,我主要讲以下四个内容:

1. 对现阶段自媒体的看法;
2. 深夜谈吃的发展与推广;
3. 深夜谈吃的运营启发和粉丝经济
4.关于深夜谈吃给我带来的感悟。

在内容开始前,先说下情怀,其实情怀这个词,已经被用得很滥。其实最早是指“心情”: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摺:“扫愁帚扫不了我鬱闷情怀。”现代汉语里也有“少女情怀”这样的说法。所以情怀本身不见得是个褒义词。我把深夜谈吃的“情怀”理解为一群人的共同情感追求。

▷我对现阶段自媒体发展的看法:

新媒介(智能移动设备)和信息技术让内容的生产、复制、传播更加低廉、迅捷和广泛,去中心化的写作满足了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化的长尾受众。一旦成本和效率挣脱重资本束缚,人们就会想出各种方式来操作内容的生产、复制与传播。

碎片化时间、社交化传播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特征。微信公众号横空出世,将这个特征放大和普及。当数亿用户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内容也在这个环境中,以系统设定的方式流转。公众号是内容源头,拥有大量好友的用户是关键节点,转发分享是流动方式。

在这个环境中,“死于酸性,活在碱性,不得不看”之类的内容仍占领大部分人群(低端人群),但类似深夜谈吃这样的文艺号,也能拥有忠实小众用户。

说是小众,数量也不算很少,起码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群生态。这个小众人群拥有趋向一致的价值观、审美观,或者说,“情怀”。深夜谈吃所做的,无非就是满足了他们在情怀上的需求。也就是所谓“群体个性”,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拥有的共性。

▷深夜谈吃的发展与推广

我有自闭倾向,以至于常常要经过激烈思想斗争,才能拨出电话,或去赴一个约。另一方面,我又热爱语言与表达,总想用尽可能简洁、准确且韵律优美的词句与人交流。

两相作用,变成一个喜欢宅在家里写东西的家伙。好吃,写的东西也多与吃有关:。早先在 blog 写,后来在微博写,写得多,又老在饥肠辘辘的深夜发,连朋友们也厌其烦,要求我到更广大的平台发表,以期「毒害」更多人,于是就有了微信公众号「深夜谈吃」。

深夜谈吃创办于2013年1月14日。初衷是给自己的谈吃文章找个地方发,没多久拜朋友的大号推荐所赐,订阅量暴涨,突然就扛了一份「要对得起读者」的责任。有几位朋友跟我打赌,认为「深夜谈吃」做不了半年就得关张。我与他们立约,以请客吃饭为赌注,看我能坚持多久。到如今已两年半,发布美食散文1000 多篇,叨扰他们许多顿白食,颇不好意思。嗯,不是我有多能写,而是另有妙招。

我一向认为所谓「自媒体」是不太妥当的说法。英文We Media,翻成中文,「媒体」还算靠谱。we怎么变成了「自」?除了少数创作力无限的「稿王」(比如郑渊洁那种一个人写一本杂志N多年的),谁能每天写一篇高质量文章、连续写上十年?

窃以为 We Media=咱们的媒体=咱媒体,在「自」字旁边加个「口」,众口啧啧,才是好玩的媒体。「深夜谈吃」是咱媒体,或所谓「同人媒体」。报章杂志上的美食专栏,只开放给美食家与专栏作家,「深夜谈吃」开放投稿,让一切好吃爱分享、愿意写作的朋友能够发表自己的作品。

大约在创办后两、三个月,「深夜谈吃」的内容来源已完全依靠投稿,我与几位早期作者,慢慢写得少了,却乐见更多作者开心地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在「深夜谈吃」发表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相当部分,篇章结构与文字未必漂亮,甚至语病不少,但故事与感情足够真实,常引来读者会心一笑或一哭。有次和《三体》作者刘慈欣老师同行去缅甸玩,我跟他开玩笑说,「深夜谈吃」也是三体,知音体、乡愁体和小资体。嗯,如果是,那也是全体读者、作者的选择,就让它那样吧。

我把号召投稿口号改成「给深夜谈吃投稿,把你与美食的故事讲给十万人听」,看看还有多少感人或有趣的故事会被讲述出来。吃这事,人人离不开,天天离不开。首为果腹,再为色香味,再上,就是情感维系。

每个人跟吃,都有许多故事可以讲。其实不是与吃的故事,而是通过“吃”这个线索,与人、地、物之间产生的故事。将之略带文艺地写下来,就变成了深夜谈吃 1000 多篇“有情怀”的饮食故事。

▷深夜谈吃的运营启发和粉丝经济

1.关于《深夜谈吃》的出版:

在发布了 600 多篇文章时,出版社也恰逢其时地找上门来,挑选出 52 位作者的 80 多篇文章,出版了《深夜谈吃》第一本实体作品集。出书以来,我的理想就从「快快发财」变成了「集齐 52 位作者签名」。因为他们散布在中国各地,乃至国外,集齐签名这么高难度,真办成了,说不定可以召唤满汉全席。虽然可以快递接龙,但我很怕被哪位作者老爷截和,那就惨了。

16 自媒体实战干货分享丨深夜谈吃:从美食到自媒体情怀

 

2.关于「深夜谈吃」的粉丝经济:

大概也是在一年多前开通了谈吃Q群,竟发现 QQ 这个已有十多年历史的IM工具,能给「深夜谈吃」带来有趣的变化。「咸蛋的各种腌法」、「什么是真正的红菜苔」……还有从深夜到凌晨、又从凌晨到深夜不停贴出来的美食图片,吃货之间的交流,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我懒,没把这些内容整理成文,好的方面是让它保留原始状态,在本源的环境里存在,或许更加有趣。

也有读者自己创建了「深夜谈吃到天明」微信群,邀请我加入。我很开心地以普通群员的身份,参与他们关于美食的讨论。至于在Q群和微信群里成就了好几对年轻人的恋爱关系,这种事我会随便说吗?

「粉丝经济」的前提是主角具有足够的偶像力。在有些社群里面,未必需要一个光芒万丈的偶像。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受众的审美与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状态,出现各种各样的细分人群,以及这些细分人群需要的长尾内容。归根结底,细分人群需要的并非是单纯的内容供给,而是通过内容连接,与拥有共同审美和价值观的其他人共享一种社群体验,我称之为「群体个性」。

从运营的角度来说,为某一细分人群创造满足这种群体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在赢得用户的同时,亦有可能创造出相当商业价值。围绕偶像的粉丝经济有个问题,就是当偶像不复存在,生态圈也就不复存在。

而社群则不与个别大佬绑定。深夜谈吃没了我,一样可以正常运营下去,除非微信这个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3.关于「深夜谈吃」的投稿和审核:

建立社群是一种自然过程,也是一种需要引导的过程。微信公众号(特别是订阅号)不同于论坛,无法设定详尽、严格的制度与奖罚规则。社群文化、氛围还得靠内容本身来引导与维护。「深夜谈吃」后台常备有 30 篇以上读者投稿,除了与时令紧密相关的文章外,有秩序、有技巧、有节奏地刊发存稿,令读者形成阅读习惯与阅读期待,也影响到他们投递稿件的主题、风格。

基本上投稿我们都会采用,除非文章主旨是「桂林人其实不吃桂林米粉」这种硬伤无治型的。文笔一般不要紧,我们会有编辑帮忙润色。即便是文笔很好的文章,编辑也会按手机阅读习惯去做一点点修改,比如太长的段落或句子分开、去除段首两个空格、等等。类似的稿件还真是很多。有时这类硬伤我们也看不出来,发布之后,读者就会纷纷发来指正意见。

投稿作者遍布世界各地,远到圣保罗、伦敦都有,在中国各地的也有。我和我的编辑团队,真的没办法了解所有地方的美食,只好请读者一起来鉴定。
我想,这也是社群运营的一种玩法。即:自生产、自组织、自纠错编辑稿件其实特别麻烦。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文章,实话说,真看得头疼。

还在完全由我管理深夜谈吃时,我就编写了《深夜谈吃编辑流程手册》。将每一步操作都明确写下来,配上图片。

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会有其他人加入管理。编辑手册细节到什么程度?以图片处理为例,尺寸这些都是常规要写的,连对比度、亮度、饱和度的调整都有说明。我相信,大部分非创意性工作,如果机器做不了,那么也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编辑手册让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入行编辑,只要会基本电脑操作,就能按图索骥做到 80 分。至于剩下的 20 分到 40 分,就是创意性工作了。

213 自媒体实战干货分享丨深夜谈吃:从美食到自媒体情怀

 

是编辑手册 2014 年的版本。现在有全职编辑团队,手册就由他们接手继续完善啦。

315 自媒体实战干货分享丨深夜谈吃:从美食到自媒体情怀

 

这些基础东西,相信大家都已很熟悉,不再赘述啦。也是有了编辑手册的帮助,我才能够迅速招募和管理志愿者编辑团队。有人负责投稿邮箱(tougao@tonightfood.com),有人负责文章初审,有人负责校对,有人负责配图,有人负责微博,有人负责 QQ 群管理,每晚群发也是轮值。

她们都不领取现金酬劳,不过我会在节假日或季节变化时,给她们寄送礼物。淘宝上找文艺范儿的食品,要求店主同时寄送深夜君落款的感谢信。我相信在深夜谈吃这个case里面,情感维系要比利益维系更加友好和强固。目前虽然我已招聘全职编辑,但这些志愿者仍然活跃在后台第一线。

416 自媒体实战干货分享丨深夜谈吃:从美食到自媒体情怀

 

上图是给志愿者们寄礼物时附带的感谢信,这种事我特别爱干。

另外,我非常重视知识产权问题,图片都是到 flickr 上找符合 CC(Creative Commons)授权的,而且最好是可商业使用那种。为此,还在美国、日本租了 VPS 服务器,给编辑开通 VPN 翻墙能力。还好我有技术背景,这事对我来说很容易。

腾讯推出微信公众号菜单、微社区产品后,我也想了一些办法来利用。前者带来的好处是网站流量增加了,因为我在「深夜谈吃」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集成了自动显示最新几篇文章标题的菜单项,坏的方面是用户直接输入查询或反馈的数量减少。

至于微社区,我的看法是有一点用,但因为入口太深(微信-订阅号深夜谈吃-晒美食),用户参与度还是不够高。尤其是腾讯将微社区改为“部落”后,展现方式像文章多过像帖子,活跃度更低了。

4.关于「深夜谈吃」的排版和管理:

微信公众号提供了只有基础功能的 CMS(内容管理系统),无论是排版还是关键词查询,都有很多限制。恰好我是程序员,就用 WordPress为「深夜谈吃」搭了个网站(http://tonightfood.com),并且接入微信的开发模式,支持无限量的关键词全文检索、文章评论等功能。这个对我来说完全没有难度,而且省去了使用第三方平台可能带来的隐患。哇咔咔,这就是身为程序员的成就感呢。

一开始,网站做了多端适配,在微信中访问(比如点击菜单的「更多文章」)时,读者得到的体验与微信公众号自带「历史文章」接近,点开阅读,在接近微信文章页阅读体验的同时,还能发表评论。搭建网站并接入微信的好处是,在顾及一致性体验的同时,得到相当程度的功能灵活性。后来微信开始显示阅读数,网页上的阅读不会计入,我又把「更多文章」转回微信公众号历史文章列表。

解释一下,多端适配,常常被翻译做“响应式设计”。其实很简单,就是在 PC浏览器、手机、平板上查看时,根据设备屏幕分辨率和比例,自动调整排版。解释一下,多端适配,常常被翻译做“响应式设计”。其实很简单,就是在PC 浏览器、手机、平板上查看时,根据设备屏幕分辨率和比例,自动调整排版。

为了突破微信后台编辑器的功能限制,我将「深夜谈吃」后台编辑器替换成全功能版本的 ueditor(微信也用的 ueditor,但砍掉了许多功能),这样就能精确控制行距、字符大小,以及做出一些特别效果。网站后台编辑完成后,文字部分直接复制到微信后台编辑框即可。

当然,排版好看不好看,是特别主观的事。我认为好看,读者未必认为好看。不过,在没办法做大规模读者调查的情况之下,只好先照顾我自己。[呲牙]现在负责深夜谈吃图文消息编辑的同事,接手之后,也按他的想法做了调整,我完全无意见。

5.关于「深夜谈吃」的推广:

关于推广:深夜谈吃没有做过特别主动的推广,几次爆发点分别是:

·2013年初,参加爱范儿网站组织的自媒体沙龙,后来爱范儿报道了一下,带来数千用户;

·2013 年中,老友冯大辉在小道消息blog介绍了一次,将深夜谈吃带入万用户时期;

·2014 年早些时候参加了一些公众号互推/群推活动,当时这类推广还比较有效。

另外就是我个人入驻百度知道,也带上了深夜谈吃品牌,一篇文章带来上千订阅。其他特别的推广好像就没有了。大多数的用户以互相拉的方式进来。我记得在微信后台有用户说,她把整个宿舍的同学都拉进来了。我想还是深夜谈吃的调性符合一部分读者需要,人以群分,自然聚集吧。

基本上我不会主动去做太多推广工作,不过有一件事一定会每天做:认识一位新朋友时,死乞白赖要他扫描二维码,关注深夜谈吃。

我手机相册里,专门有个相簿叫深夜谈吃,里面只有一张相片:深夜谈吃的二维码。这样才可以最快让人扫描。

513 自媒体实战干货分享丨深夜谈吃:从美食到自媒体情怀
另外,深夜谈吃虽然有 12 万多真实用户,单篇文章阅读量不高,不过每天的全部文章总阅读量却不低,这也证明长尾化内容满足多元化读者的观点。读者往往只愿意看跟自己家乡或口味贴近的文章。我并不在意单篇文章的访问量,甚至也不在意整个访问量,因为深夜谈吃能让普通人发美食文章,而且获得同好的赞扬,已经足够。

6.关于「深夜谈吃」的广告合作:

当读者看到喜欢的文章,常常会转发给朋友,甚至拉朋友来关注深夜谈吃。这是深夜谈吃订阅量的主要来源。有读者说,她“把全宿舍的同学都拉来了”。人们总说要勿忘初心,但常常迷失在对名利的追求过程中。深夜谈吃有一些营业收入,但我更希望它保持相当程度的纯净。所以,在有广告客户找上门来时,我都会非常谨慎地选择。迄今与深夜谈吃合作的客户包括百胜集团(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汉堡王、西贝莜面村等餐饮机构;SCB 信用卡等金融机构;携程等出行酒店提供商;炫迈、马爹利蓝带干邑等食品饮料厂商,甚至包括英菲尼迪这样的汽车品牌。与他们的合作,也尽量以柔性不伤害用户体验的方式为主。目前看来,用户还接受,像炫迈软文,阅读量和转发量都还可以,用户评论也积极。

有时我甚至会故意开高价,“吓”走不太合适的客户。

7.「深夜谈吃」的美食视频:

今年 4、5 月份起,我们开始投拍美食短视频。我的判断是,生活方式类的短视频内容,一方面受读者欢迎、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另一方面也具有能够自圆其说的商业模式。鉴于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只能插入腾讯视频,我们跟腾讯签了个独家协议,换取在腾讯 V+频道的推广资源。大家可以在http://v.qq.com/vplus/foodtonight 看到全部视频。

视频分两个系列,一个烘焙主题,一个烹饪主题。前者还没想好,就只拍了一集试片,后者命名为《大厨小菜》,每集由知名餐饮机构大厨制作一道平常人家也有条件做,但普通人不知道其中有一些诀窍的高颜值菜式。这个系列颇受观众欢迎,按播放量倒序排列:

当芥末缠上牛柳
夏日盛放的桂蜜金莲
豉油皇大虾
当厨师偶遇瓜皮
剩饭大逆袭,来一碗黄金炒饭
深夜方便面

喜欢做菜的朋友不妨看看。这几集里面的厨师,以前供职于香港怡东酒店怡东轩(米其林一星),有一双稳定的手和一把呆萌的声线。方便面三吃的视频有近 25 万播放,还在继续增长中。这说明越是接地气的内容,越受更普遍读者欢迎。我们本来很看好的桂蜜金莲,反而只有十万出头播
放量。菜式颜值是很高,不过操作难度也略高,加上标题不亲民,成绩不佳也正常。

深夜谈吃系列视频将持续播出,频次大概每周或两周一集。这个东西能不能赚钱,不是首要考量,反正深夜谈吃本来就是亏本生意,虱子多了不痒。内容立体化,带给读者更丰富的体验,这才是我的目的。很多事,慢慢来,比较快。我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足够努力,哪怕没有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的欲望,一步步踏实走,走到别人坚持不下去,死掉了,你也就牛逼了。

▷深夜谈吃给我带来的感动:

两年多来,深夜谈吃带给我许多满足、自豪与感动。最感动的时刻是,有次微信系统故障,群发不出文章,次日凌晨刚过,我以「深夜君」名义发出致歉声明。瞬间后台涌来几千读者的信息,纷纷「摸摸深夜君的头」以示安慰。到了后半夜,还有新关注的读者第一句话就说「听说这里可以摸摸头」……

最近陆续收到各地吃友发来的明信片,陕西、台湾、圣保罗……手写的祝福语或调侃语,与吃有关,却更多地与心灵相通有关。也有热心者在各地组织起线下活动。「深夜谈吃」已超越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掌握,顺着大家的合力前行。幸福感,在这些时刻,油然而生。

“问答环节”

本次问答采用圆桌方式,所以提问比较多,回答的问题也是点到为止,有什么疑惑请后台私微互动哦:

Q1.目前团队人数有多少,如何分工,志愿者是如何管理的,薪酬呢?

A1.全职工作人员有2人,一位负责文章收稿、编稿,一位负责视频。志愿者团队有十多人,主要是负责Q 群管理、微信群管理、微博管理等等。可以认为我们有一个将近 20 人的团队,负责深夜谈吃内容和社群运营。当然没有特别严格的 KPI 什么的,前面说的内容有提到,志愿者是没有薪酬的,我会经常送大家一些礼物作为回馈。

Q2.目前如何增加粘性,把粉丝的参与度调动起来呢?

A2.首先还是情感维系吧,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做符合受众群体调性的内容和活动。内容和活动的周期要有节奏,最近我们常常做的活动叫“深夜问答”,读者提问,读者来答。比如“方便面怎么吃”,会精选回答,编辑后再发出来,同时给精彩回答者送礼物。

Q3.在社群运营上是开放式让大家各种话题讨论还是设定一定的话题,比如美食,(因为很多群开容易维护难,最后沦为广告群居多),也就是说如何保持社群热度和质量?

A3.深夜谈吃Q群有三个规则:1.不允许发广告;2.不允许发成人、时政话题;3.改昵称为“名字-城市”。

至于群内话题,就由我和Q群管理员来引导。不过很多时候根本无需引导,每个时期,都有积极用户没完没了发美食图。

广告在深夜谈吃群是严禁的,发了就会踢出。另外,深夜谈吃 Q 群有暗号,只有说对暗号的才能进。暗号在每天群发的图文消息里面。

Q4.如何平衡正职与业余的时间安排,因为现在您仍在 21 世纪工作,相信“深夜谈吃”也是业余时间处理,但随着业余爱好越做越大时如何衡量?

A4.深夜谈吃不用花什么时间,因为有编辑手册,有成熟的工作流程,有全职编辑,有志愿者帮忙。我现在有时几天都顾不上来,好像也没问题。

我绝不在正常上班时间搞业余的东西,这叫职业道德。所以才第一时间建立流程、规范和方法系统,让人来接手。

Q5.我想问问深夜谈吃后续会如何发展?变成一个怎样的形态呢?

A5.我没有具体去设定,也没有很多考虑过它变成什么样子,要由读者、作者、社群参与者共同来决定,我对它没有利益诉求。我只会维护它与这个社群的关系。

Q6.志愿者如何招募,都是单凭兴趣爱好零收入付出吗?

A6.志愿者啊,在后台说想来帮忙,就请来帮忙咯。当然中间也会有一些人员流动。全都是凭兴趣。深夜谈吃不是什么赚钱生意,养不起很多。其实我觉得给多少钱,反而是一种侮辱。在协助工作上,大家是怎么实现帮助的呢?就是约定一些工作规则咯。比如基于编辑手册、比如轮值,像Q群也有一些管理规则,只要照做,基本就OK的。

对志愿者,我只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当做得不舒服时,随时可以离开,一定要开心地工作。

A7.“你觉得是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比较重要?还是微信群或者是 qq 群里的粉丝更重要?

Q7.都重要,用户至上。

Q8.“你们的头像 为啥设计成 11 点呀”?

A8.早期是 10 点半到 11 点发,现在是10点发。


勾搭小编微信号yujielin912,加入91运营官方社群,会运营的人都在这里了

加入vip会员
分享到:


扫码加入91运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