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互联网报道中的假数据的3个技巧 - 91运营网
91运营VIP会员全新升级,尊享多项权益, 点击查看 >
X

识别互联网报道中的假数据的3个技巧

发布者: 91运营  4249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识别互联网报道中的假数据的3个技巧

这几天,随着云视链等公司数据过度夸张被网友扒皮,关于互联网公司数据被疑造假的现象又称为了媒体议论的焦点。

其实,互联网产品夸大数据已经非常普遍,据我所知的我就看到过很多,因为有些数据,作为一个10年的从业人员,大眼一看就是水分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被曝光呢,那是因为他们影响力不大,或者没有知名度,或者几乎没人关注他们,而一些公司之所以被扒皮,主要是一些公司的数据偏离真实情况太大,太不符合常规,同时加上大力宣传,被更多人看到,包括一些知情人士。

就拿上次神舟租车黑UBER的事情来说吧,本来就是一次失败的营销案例,结果被一些不懂行的或者收钱的媒体和自媒体人爆出神舟租车因此事件获得了几百万用户下载,然后公司给负责策划此次事件的人每人奖励几十万的媒体发出来,让外界朋友认为他们真的很成功,这种无耻的造假手段引起了我的鄙视,于是经过用各个数据分析工具发现,神舟租车事件持续时间也就三天,这三天内他们的下载量增量连十万都不到,如果按照20%转化率的话,真正的激活用户也就两万,所以说他们说自己增长了几百万,真是胡扯啊。

其实后期已经有人已经扒皮出来了,只是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也就没有影响到很多人。笔者就借此再强调下,互联网数据造假很多很多,做为非专业用户还是不要太天真和单纯,因为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事件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随便找几个明星发发微博都能来几百万用户的话,大家都这样干了,甚至可以说多干几次都可以上市了,因为这种没有含金量的营销手段任何人都会。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既然造假很容易被识别,为什么媒体人还会相信呢?那是因为他们不专业。

现在有一部分媒体人比如编辑啊,记者啊,表面一看啥都知道,其实也是啥都不知道,说啥都知道,就是写起战略,写起模式,写起未来,写起策略的话,一套一套,但是真正接触到行业术语和数据的话,进入行业的话,他们是啥都不懂,所以一旦写到一些深入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就是个盲区,但是呢,他们又喜欢写,所以只能听行业人士说之他们听之,所以就会导致发出来的新闻稿子被行内人做为笑柄。

比如曾经有媒体就帮某个App写了一篇稿子,庆祝下载量突破5000万,让外行人一看,这个数据还挺喜人,5000万哪,多牛逼啊,其实对于行内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5000万下载量,转化到真正的激活用户的话可能连500万都不到,如果下载量水份再大的话,可能几十万激活用户都是个未知数,所以这个数据没有什么可以得瑟的,也没有什么卵用。但是很多媒体人基本不懂,于是就写了出来。

当然了,除了媒体人不专业外,还有一些投资人也不专业,现在的创业潮来临了,除了创业者越来越多,投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会导致不仅创业者泡沫越来越大,投资人的泡沫也越来越大,别看好多人都是投资人,但是他们根本不专业,于是乎他们也非常容易被忽悠。创业者为了拿到投资做一些假数据忽悠忽悠投资人,都是太简单了。

比如现在曝光的刷第三方统计数据的行为,已经是业内共识,明码标价,想想那些被骗的投资人真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最后,除了媒体出身的媒体人和投资人之外,还有一些人就是行业小白,刚参加工作不久,或者非运营推广岗位人士,他们也容易被假数据迷惑。

所以说,由于大家对行业知识的不专业不了解,再加上思考的比较少,很容易被一些假数据欺骗,如估值金额,下载量,融资金额,市场份额……这些数据很容易被造假和夸大。

拿行业数据来说一般融资金额夸大80%左右都是很正常的,融资100万美金,可以说成融资1000万美金,融资100万人民币可以说成融资100万美元。

当然还有下载量,由于下载量是一个非常虚的数字,任何一个人只要点击下载按钮都可以被计算为一个下载量,而且还非常容易作弊,所以夸大造假也非常容易。

接着是估值,估值这个东西也非常虚,曾经有一个朋友对我说,我给你一块钱,占你10亿分之一的股份,那么你的估值就是10亿,所以估值这个东西更没什么卵用。

最后还有市场份额,很多公司找一些媒体天天发文章,天天搞发布会,经常在圈内刷脸搞得很出名一样,然后就敢说自己的市场份额占比70%,其实这个就叫混淆视听,因为一个圈子人都知道你,和市场份额是两码事。就像大家都认识你,和大家都认知你,是两码事。大家知道你的产品和大家用你的产品是两码事,用你的产品的人越多才叫市场份额。

那么,既然这些数字都没什么卵用,很多行业公司还是愿意造假呢?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借助媒体的影响力进行宣传

做为一个行业人士,深知媒体曝光对产品品牌和公司品牌的影响力,但是在公司没有用户的情况下,或者公司没有什么优势的情况下,能吸引媒体进行曝光的新闻点也就几个数字,如估值,学历,年龄标签,要不再加上一个狗血的故事,关于估值,想说多大说多大,别超过中国的GDP就行,只要不要达到侮辱大众的智商地步就行,说学历以前都流行说是北大清华,但是现在不流行了,估计北大清华被说烂了,没有创新性,于是开始流行说哈弗了,然后再加个海龟啥的,90后,95后标签,就更显得有亮点了。

最后就是加个狗血的故事,就像武侠片里的主角只要一掉到什么山沟里山洞里,老能捡到一本武林秘籍练成什么失传的绝招一样,互联网版本的一般是到小吃店后或者咖啡馆喝个咖啡啥的,就碰到了雷不斯,马云之类的,然后一下得到垂青,然后就顺利成长做成了某个公司。

于是乎,经过这样的一个包装,一个牛逼闪闪的公司或者产品,或者CEO跃然纸上,然后大家都知道了,成了某个行业的神,万人膜拜。这就是媒体宣传效应。

第二: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资本

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人创业非常困难,特别是大学生,还有我们一部分80后的穷人,要想获得投资或者抬高公司的投资价值,一般投资人都希望看到比如用户量啥的才会投资你,或者投资更多的钱,但是现在推广非常难做,特别是App,如果买真实用户,几百万在十大应用市场做广告,半个月不到就能花干净,所以为了获得更多投资还能减少成本获得用户,只有一个手段造假用户数据。

这种造假数据分为几种几个层次,第一种最简单的,直接修改统计数字,比如后台统计用户是10万,可以直接修改成100万,随便找个码农都能改。或者是自动生成,你要生成一套用户资料,找个码农开发个自动生成程序即可,瞬间也能生成几十万,上百万个用户。

第二种是买垃圾用户,什么网盟啊,积分墙公司啊,都有出售,只要给钱,轻松给你来几万几十万的量。为什么这些用户被称为垃圾用户,主要是因为这些用户大多数是不小心中了木马,或者中了静默(就是偷偷安装到你手机上的App),或者被迫下载,比如为了过关必须下载一个App等等。

第三种:自己刷自己的系统啊,这样会显得用户真实一些。比如做测试平台的,做开发后台的,做推送的,做客户咨询一些2B企业服务……都可以自己刷自己的系统,可以去应用商店把那些App都爬(蜘蛛抓取)下来,然后上传到自己的系统上,一瞬间几十万数据都有了。

当然可能还有更多的手段,都可以达到这么多的用户,一旦有了所谓的这些用户,融资啊,抬高估值啊,都很容易办到了。

第三种:威慑竞争对手,加大商务合作的筹码

一发布你有几百万或者上千万用户的新闻,会给竞争对手造成很大的压力,会消弱竞争对手的士气,甚至会影响竞争对手的心态,比如有的老板发现竞争对手都上百万用户了,会觉得自己的下属非常笨,或者能力有问题,然后就会造成内部不团结的现象,甚至出现开人的情况,如果遇到这种比较笨的老板的话,很容易成功。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加大商务合作的筹码,现在对外合作,你不说你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用户,你都不好意思给对方打招呼,或者说对方都这么多用户了,你才几万,你好意思要对方更多的资源吗?所以说,造假数据能加大商务谈判的筹码。

以上三点都是造假的好处,当然可能还有更多,所以有时候做为一个市场人,有时候造假都是情非得已。

那么,如何识别一个公司的假数据呢?我想了半天,想出了三个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抽样数据调查

我们可以对总用户数的10%的用户按照不定时间,不定分类的,不定级别的抽样调查,这种调查手段包括电话沟通,电子邮件,短信发送等进行调查,如果反馈率低于抽查用总数的10%的话,再加上调查方法无误的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些数据存在造假的情况。

第二种方法:就是市场调查

一般情况下基于数据的抽样调查,都会显得比较严肃,更容易让人觉得不信任,那么可以进行市场调查,就是雇用外部的市场调查公司进行调查,这些对于那些鼓吹市场占有率的,一调查就知道结果。

第三种方法:第三方调查

就是问公司的员工,和数据接触比较近的员工,比如负责数据运营的,产品运营的,产品经理都可以,当然了在职的员工不愿意说,可以问离职的,具体怎么问,就看你的方式和方法了。

当然了还有更多的方法也可以调查,通过比对同类App在各个平台的下载数据,都可以估算出一个App的用户量,总之数据造假很容易被发现,主要看你想不想知道了。

说到最后,数据造假是资本市场和创业潮流下的的产物,有人为这些假数据买单,也有人愿意为假数据买单。但是造假要有底线,切不可沉睡在假数据的产品上恣意妄为。同时,也建议应该以真数据说话,这样产品才能走的更远,当资本的泡沫过后,真正能留下来的产品都是真正有实力,接地气的产品和公司。

作者:移动互联网李建华微信:ydhlwdyq


勾搭小编微信号yujielin912,加入91运营官方社群,会运营的人都在这里了

加入vip会员
分享到:


扫码加入91运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