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帅醒科技CEO张俊:社交App运营中的十个盲点 - 91运营网
91运营VIP会员全新升级,尊享多项权益, 点击查看 >
X

专访帅醒科技CEO张俊:社交App运营中的十个盲点

发布者: 91运营  4737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专访帅醒科技CEO张俊:社交App运营中的十个盲点

Q:垂直社交产品和泛社交产品不停地维度产品定位,如何人获得第一批种子? 

创业以来,我更多是扮演产品经理的角色,所以这个问题的回答更多从产品的角度,并不专业。

垂直社交的种子用户是比较好获取的,前提是你自己已经对这个垂直领域充分理解、并有一定资源,在这个前提下只要做三件事。我曾经个人做过一款叫做辩论的APP,在没有任何成本投入的情况下一周就过万,这里结合这个案例说下这三件事:

1、目标用户是谁,这里要做的是精确画像。我当时把辩论圈人群化为三部分:初学者,初步成熟的辩手(大二以上,已经担任辩论队长之类),KOL角色(辩论圈大神老妖怪、辩论美女、人脉爱好者、比赛平台提供者)

2、目标用户的诉求是什么?根据这个诉求进一步确定我们要传递的核心价值,比如对辩论初学者,我的包装就是“史上第一款手机辩论神器”,对于辩论队长则是“带队宝典”和“手机上的全国辩论赛平台”,对辩论老妖怪则强调媒体价值和美女多。

3、怎么传递核心价值?这就是解决一个渠道和形式的问题。当时我在辩论圈较有人气,我们的组织有一个全国性的辩论联赛CDA,人人网主页粉丝总数达到了60万,微信公众号粉丝达到了19000,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QQ群,所以传播上很轻松。而传播上则是采取了公开测试、病毒软文和二维码嵌入各类媒体活动的方式,总之就是不要赤裸裸地广告,因为这是大学辩论圈在手机端的第一次延伸,所以得到了大学辩手们很好的响应。

对于泛社交产品,我并没有很成功的经验,所以粗略谈几点:

1、即便你的产品适合所有人,也不是所有人一上来都会有,大多数人是保守而慢热的,所以你得确定第一批粉丝。

2、事先确定你产品的生态模型,比如“高富帅——美女——屌丝”,比如“内容生产者——内容消费者”,当然这是粗略的,一定要具体化,从而完成一个初步的用户定位、分群和画像。

3、按照你的生态规划先去找高质量的种子,先撮合在一起,在一个小样本下看看生态能不能有效形成?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调整?

4、获取种子阶段不必追求规模扩张的速度,如果是基于LBS或者兴趣这样需要一定用户密度的产品,则围绕最好获取用户的区块先局部试点,测试局部地区形成用户密度后的生态状况。

后面的问题,需要专业的运营同学解答了。^_^

Q:类似小咖秀,足迹,脸萌,这种不同纬度的垂直社交,很多人认为他是阶段性产品,只是昙花一现,需要怎么突破这种现象级应用,或者避免新产品走踏上这步路? 

任何一种现象级应用,都是因为发掘出了某个极具话题性和传播性的“引爆点”,因而短期内借助微信等大社交平台迅速获取了海量用户。比如小咖秀是低成本地创意逗逼,足记是高效率的逼格(大片梦),脸萌是用90后方式情感投入的创作,再比如17则有荷尔蒙的力量等等。这些引爆点的特点是:

1、成本低,容易创作和传播,比如足记的大片只需要三步,他们相对于以往的产品产生了强大的效率优势。

2、自带话题性,引人注目。

3、切中了人们的某种普遍需求,比如性、好奇、低成本高效率的逼格和逗逼。

4、融入了人们的社交分享中,能迅速对先使用者的社交形象带来某种影响,从而形成某种预期,而伴随着使用人群的增多,这种影响逐步减弱。第一批用足记的人很有逼格,可是当过了很久大家都用过足记时、还在发大片的人就没多“特别”了,对其社交的“增值”就没那么高了。

所以这类产品的昙花一现,多半是在其被普遍应用而失去“特殊性和话题性”之后,因为人们的审美疲劳和迅速遗忘。解决方案唯有从一开始就构建产品的纵深,即更深入地粘合用户的功能,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矩阵——爆点开源,纵深节流。这里非常好的例子比如微信,一开始微信的“附近的人”、“摇一摇”、“QQ离线消息”都使其爆火,但放在今天这些功能已是鸡肋,但微信用“替代一切无线端的日常沟通”和“基于公众号的强大内容服务体系”形成了强大的纵深,使被吸引进来的用户很好的沉淀下来,避免了火一把就死的命运。这里的力量有三个:

1、效率依赖

2、关系沉淀

3、内容充实

总之,任何一个产品的起点往往是一个很厉害的点,但千万别因为只想到一个厉害的点就去创业。

Q:如何唤醒沉默用户,使之为活跃用户? 

又是一个运营层面的问题。

用户之所以沉默,可能因为四个原因:

1、产品没有get到他的点,所以用着用着无所谓了。

2、产品get到了他的点,但他还没培养出这个习惯。

3、平台的生态已经中心化,比如微博这样,完全是大V的秀场,大多数人的UGC热情非常低。

4、某一类用户的自身性格。

那么这里关键的点就有两个:

1、产品的引导怎么样,场景够不够清晰,频率够不够高?如果是产品引导的问题,在产品上需要逻辑和交互本身的优化,在运营上则要通过一些活动宣传等来有意识地引导,去培养用户基于场景的习惯。

2、产品的UGC生态怎么样,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对于后来的生产者有没有一个公平的规则,会不会出现马太效应和蒸发冷却?

最后,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专业的运营同学回答下。^_^

Q:一个产品在什么阶段可以做品牌推广,或者产品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哪些不同的推广方式? 

对于品牌推广,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要讨论:

1、我们创业者很容易沉溺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比如用什么模式、切什么需求、按什么玩法、整合几个特质……但是这些和用户统统无关。试想一下,用户打开应用市场,那么多产品密密麻麻扑面而来,他会下载你可能只是因为好奇、觉得有用、或者口碑,甚至仅仅只是因为界面感觉或一句话。所以,如何把产品的逻辑、公司的逻辑转化为传递给用户的核心价值(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画面、一种感觉),这是品牌推广的关键。

2、只有当初期的测试完成,产品给用户的感觉真的和你要打造的品牌形象真正一致,才能开始大规模的品牌推广。

Q:我个人有很多社交软件,但是基本但凡聊的还可以的这一部分好友都会相互加微信,然后转到微信社交,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因为大多数社交软件只是解决一个“发现和建立新关系”的问题。而一旦用户想要维护和沉淀这个关系,稳定联系和以备未来需要联系,用户就会选择沉淀到微信上。

所以,想要战胜微信的“万有引力”:

1、要切分“不宜沉淀到微信”的联系场景,比如不稳定的联系、同性恋和约这样私密性的场景。

2、要建立用户持续链接的纵深和归属。

3、要提质降噪,建立关系和内容获取上非常明显的效率优势,比如垂直平台在垂直关系和内容获取的效率明显高于微信。

Q:社交型产品的首要运营目标绝对不是用户数,而是社区氛围和用户粘性!这种说法您同意吗? 

完全同意,只有稳定、一定频率的流量才有真正的商业价值,大进大出毫无意义。

Q:在运营推广和产品功能功能速度无法匹配的时候,但是社交产品竞争如此激烈,如何选择重点放在用户体验,还是市场布局? 

这个问题肯定要视公司具体情况而定,我大约只能回答几个参考点:

1、当产品研发的速度有限时,核心就是产品迭代的选择,每次都尽量选对、少走弯路非常关键。

2、不要追求虚假的推广速度,社交产品竞争虽然激烈,但是没有稳定抓住用户点的产品一定会昙花一现,所以不要急。用户数有时候未必是市场份额,也可能是泡沫;用户规模未必形成规模效应,也可能是短期规模。

3、你之所以急,多半是因为有一个很厉害的点,很容易被模仿和跟进,结果在还没有形成市场效应前被锁死,这时候关键是长远的规划和留有后手。

4、体验的极致是永无止境的,但是体验上形成一个差异化的亮点引发眼球关注却是可以做到的,以此作为推广节点会更好一些。

Q:早期的陌陌品牌形象称之为“约炮神器”,怎么在产品初期定位自己的产品形象? 

“约炮神器”应该不是陌陌自己定位的,更多是结合“发现附近的高质量的异性”这个场景自然而然的结果,当然也有自己推波助澜的因素。

产品形象的定位要问三个问题:

1、你的用户是谁,他们如何看一眼(一听说)就决定下载?

2、他们每天都会打开看看、说说的动力是什么?

3、如果几年后,用户还会打开这个产品,原因是什么?

这三者的统一点就是你的核心定位。

接着,你的核心定位应该有三个特点:

1、明确的切分了某种心智或场景。

2、有明确的“粉丝”,符合目标人群的话语习惯,能打动他们。

3、足够差异化,能吸引眼球。

尽量少用“连接一切”、“重新定义了”这样用烂了的话。

最后,你应该充分考虑核心定位可能对产品长远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形象的“弱点”。

比如陌陌被成为约炮神器,一旦无法洗白,造成的可能就是大量屌丝涌入、“稍微正经点的女孩”都不敢用,从长远看使金字塔的核心“高质量的女性群体”流失。same一旦定义为孤独症患者,那么引入一些不孤独的比如点赞付费的功能,就会导致用户的违和感。

Q:社交产品用户如何实现价值变现? 

1、卖流量。这是最传统的模式。

2、通过社交连接完成媒体和商业的重构。比如微信、小红书、礼物说这样,改变了商家传播的渠道结构、并对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决策施加了“社交的”影响。

3、社交“增值”,一切有利于社交效率提升的东西都可以增值:降低筛选成本、提升匹配效率、增加社交资产和优势、提升关系获取的质量和效果……

Q:最后一个问题:您个人目前最喜欢哪些社交产品,为什么?从产品功能还是社交需求吸引您?

1、微信,迭代到今天已经没有了最初的兴奋,谈不上喜欢,但已经效率依赖,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微信永远是值得反复琢磨的经典案例。

2、脉脉,是我和it圈的一个重要连接点。

3、same,一个有逼格、实验性的产品,他的很多探索都值得分析,上头的很多95后特性都可以拿来体会。

作者:群主胡鹏

来源:鸟哥笔记


勾搭小编微信号yujielin912,加入91运营官方社群,会运营的人都在这里了

加入vip会员
分享到:


扫码加入91运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