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明明学了很多“人设定位”方法论,结果粉丝还是不买账? 看到别人立“专家”“高知”“精致生活”人设火了,自己照搬,评论区却一片“太假了”“装什么装”? -好不容易涨了点粉,一开直播,观众直接问:“你到底是干嘛的?” 实际上,我也是这种情况,不是你一个人。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花了好几个晚上琢磨人设,写出来的内容却像石沉大海,读者看了没啥反应,更别说点赞转发了? 辛辛苦苦凹了个 “知心大姐姐” 人设,结果评论区总有人说 “假得一批”;好不容易学头部博主搞了个 “学霸人设”,发了几条干货就被粉丝扒出 “知识点错误”;更惨的是,有的人今天走文艺风,明天突然卖起了土味零食,粉丝直接懵圈:“你到底是谁啊?” 我见过太多号主,内容做得其实不差,但就是因为人设这事儿没弄明白,明明能火却一直不温不火,甚至被骂到关评论。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把 “伪人设” 的底裤扒下来,再给你一套能落地的真人人设定位方法,保证你看完就知道该往哪儿使劲。 今天这篇文章,我要拆穿90%自媒体人都在踩的“伪人设”陷阱,告诉你为什么观众一眼就能看穿你在“演”,以及怎么找到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真·人设”。
一、伪人设大赏:这些坑,你踩了几个?
先来看几个经典翻车——
① 盲目模仿头部:“我也想当XX领域的XXX!” 典型症状: -“李佳琦卖口红火了?那我也来!”(结果你连口红色号都分不清) “XX博主靠怼人涨粉百万?那我也天天骂!”(结果你骂得毫无逻辑,被喷到删号) 90%预算买道具,10%讲干货,观众记不住你是谁,只记得“假货贩子” 这个是最常见的,几乎每天都能刷到这种号。比如前两年 “张同学” 火了,好家伙,一下子冒出来几百个 “李同学”“王同学”,拍的视频一模一样:糙汉、农村、昏暗的镜头、快节奏剪辑,连背景音乐都抄得一字不差。 结果呢?除了极少数运气好的,剩下的基本都凉了。为啥?因为人家张同学火的根本不是那身衣服、那个场景,而是他镜头里那种真实的农村生活质感,是那种几十年生活沉淀下来的烟火气。你一个城里长大的小伙子,硬要穿上花棉袄在租来的农房里演 “接地气”,那动作、眼神全是戏,观众能看不出来? 还有做知识博主的,看到 “罗翔老师” 讲法律火了,就跟着学他的语气、他的梗,甚至连他说话时的手势都模仿。可罗翔老师的魅力在于他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你连基本的法律条文都记不全,硬要装深沉,一开口就露馅,这不就是自取其辱吗? 我之前认识一个博主,本来自己做美食探店挺有特色的,说话直来直去,像个邻家大哥。后来看到一个温文尔雅的美食博主火了,就开始逼着自己学人家说话慢条斯理,吃饭细嚼慢咽,结果粉丝掉了一半。评论区说得特别扎心:“大哥,你还是变回以前那个大口吃肉、大声吐槽的样子吧,现在这样看得我难受。” 所以啊,模仿可以,但得学人家的底层逻辑,而不是表面功夫。盲目抄作业,最后只会把自己的路走死。 问题在哪? 观众喜欢头部博主,不是因为“人设”,而是因为“人”。李佳琦的“OMG”能火,是因为他真的有10年美妆经验,而你只是硬学语气,内核空空。
② 全能专家:“没有我不懂的!” 典型症状: - 昨天还在讲理财,今天突然教健身,明天又聊育儿 - 简介里写“XX领域资深专家”,结果被粉丝扒出半年前还在卖保险! 真正的专家只深耕一个领域——比如律师讲离婚财产分割,现场甩法院传票,转化率飙升300%
问题在哪? 互联网时代,观众最讨厌的就是“假权威”。你越装“全能”,越容易被扒皮。真正的专家,一定是垂直深耕的。 这种人设也特多,尤其是在知识付费和情感领域。打开他的主页一看,嚯,不得了:今天讲怎么赚钱,明天讲怎么谈恋爱,后天讲怎么教育孩子,大后天还能给你分析国际局势。感觉就没有他不懂的,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就刷到过一个情感博主,号称 “恋爱、婚姻、亲子关系全搞定”。有一次一个粉丝问他:“我老公有暴力倾向,我该怎么办?” 他叭叭叭讲了一堆大道理,什么 “夫妻要互相包容”“你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结果被粉丝喷惨了。后来才知道,这家伙自己就是个单身汉,连恋爱都没谈过几次,全靠网上搜来的理论瞎忽悠。 你想想,观众又不是傻子,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你是不是真懂,是不是真有经验,人家稍微查一下、问几个深入的问题,你就露馅了。真正的专家都是有边界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敢说 “这个问题我不懂”。反倒是那些啥都敢说的,往往啥都不精。
③ 假精致:“我的生活,就是你的梦想” 典型症状: - 每天晒高级餐厅、五星酒店,结果被扒出是拼单拍照片…… - 号称“自律达人”,发的健身照全是摆拍,实际体重飙升20斤 “假精致” 这个词这几年挺火的,在小红书、抖音上尤其多。明明住的是城中村的握手楼,非要租个五星级酒店拍 “我的独居日常”;明明一个月工资三千,却要省吃俭用买个名牌包,拍 “女生要对自己好一点”;更有甚者,为了拍 “精致早餐”,早上四点就起来摆盘,拍完照面包都硬了,自己都不吃。 我有个朋友,做美妆博主的,为了立 “富家千金” 人设,每次拍视频都要把家里的背景换成豪华大平层(其实是租的),用的化妆品全是限量款(很多是借的)。一开始确实吸引了不少粉丝,但时间长了就扛不住了。租场地要钱,借东西欠人情,更重要的是,她每次拍视频都特别紧张,生怕哪个细节露了馅,状态越来越差,粉丝也看出来她不自然,慢慢就流失了。 最后她索性摊牌了,拍了一条视频,展示自己真实的出租屋,说自己其实就是个普通上班族,喜欢研究平价美妆。结果评论区反而炸了,很多粉丝说:“原来你跟我一样啊,感觉更亲切了!” 现在她的粉丝虽然没以前多,但粘性特别高,带货也比以前好。 所以啊,精致不是装出来的,是由内而外的状态。你硬要装,不仅累,还容易被反噬。 问题在哪? 观众不是傻子,过度包装的“精致”迟早翻车。真正能长期吸粉的,是“真实感”,比如“自律失败后怎么调整”,反而更让人共鸣。
④ 伪亲和:“家人们!我真的为你们好!” 典型症状: - 嘴上喊“家人们”,直播间却拼命割消费者的韭菜 。 - 假装和粉丝“掏心窝子”,结果每条评论都是团队复制粘贴的
问题在哪? 互联网最稀缺的不是“热情”,而是真诚。观众能感觉到你是真关心他们,还是只想掏他们钱包。这个也很有意思,很多博主想走亲民路线,就故意说脏话、爆粗口,或者刻意模仿方言,觉得这样就能 “接地气”。我刷到过一个财经博主,本来挺有学问的,但为了迎合大众,每次直播都故意说一些 “老铁们”“家人们”“这波操作 666” 之类的话,还时不时爆个粗口。结果呢?他的粉丝大部分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年人,人家觉得他这样很轻浮,不专业,反而把人都吓跑了。 亲和不是装出来的,是你真的理解你的粉丝,能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交流,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你一个博士毕业的高材生,硬要学社会青年的口吻说话,那不是亲和,是别扭。还有的博主,表面上跟粉丝称兄道弟,实际上私信从来不回,粉丝提的问题也敷衍了事。这种 “伪亲和”,比不亲和更让人反感。 ⑤ 硬凹人设:“我必须是个XX的人” 典型症状: 明明性格内向,非要学搞笑博主“疯狂整活”,结果尴尬到脚趾抠地 明明是理工直男,硬要装“情感大师”,评论区全是“你谈过恋爱吗?你自己结婚了吗?” 最尴尬的莫过于这种,完全不管自己的实际情况,硬凹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设。 比如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非要凹 “搞笑段子手” 人设;一个从来没吃过苦的城市姑娘,硬要凹 “农村励志女孩” 人设。 我之前看到一个博主,为了立 “独立女强人” 人设,故意编造自己创业失败、负债百万然后东山再起的故事。结果被她的大学同学看到了,直接在评论区戳穿:“你大学毕业就在家待着,啥时候创业了?” 场面那叫一个尴尬,最后账号直接注销了。 人设这东西,必须得跟你自身的特质相符,不然就像穿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怎么看都别扭。 问题在哪? 人设不是“演”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硬凹的人设,就像不合脚的鞋,走两步就磨出血。 观众不是傻子,只是懒得拆穿你拙劣的演技而已! —
二. 观众为啥一眼看穿?伪人设的4大心理破绽
为什么观众能瞬间识破“假人设”?因为人类大脑天生擅长检测不协调信号。
① 不真诚:“你演得太用力了” - 微表情、语气、用词,全在暴露你的“表演痕迹” - 比如“假精致”博主,P图过度、文案浮夸,观众直觉就会觉得“假” 当你说“产品全网最低价”,但商品比淘宝贵5元——算法自动标记“欺诈”,流量直接腰斩! 用户对虚假宣传容忍度降至0容忍,举报率飙升200%
② 不专业:“你自己信吗?” 如果你自己都不够懂,却硬装专家,观众马上能感觉到“水分” 比如某些“理财博主”,连复利都算不明白,还敢教人炒股?某主播讲解芯片时,把“纳米”说成“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被理工粉集体嘲讽。
③ 不符合事实:“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半年前还在发“打工emo日记”,突然变身“创业大佬”,谁信? - 观众会翻你历史内容,如果前后矛盾,立马掉粉。 留学生博主编造“中专逆袭常春藤”,遭校方打假:“查无此人,项目不存在”,账号永久封禁。 我认识一个博主,人设是 “农村出来的励志女孩”,视频里总说自己 “从小在农村干农活,特别能吃苦”。结果有一次拍 vlog,她去摘草莓,连草莓蒂都不会掐,还问 “这个是不是要连根拔起?”—— 农村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会摘草莓?评论区马上有人质疑:“你确定你在农村待过?” 生活细节是人设的 “试金石”。真实的人设,生活细节是自洽的:农村出来的博主,讲起农活会头头是道;职场妈妈博主,分享的带娃技巧会具体到 “怎么利用午休时间给孩子做辅食”。而伪人设,细节总是互相矛盾,就像编故事没编圆,总会留下破绽。
④ 没有核心价值:“我为什么要关注你?” - 你既不能提供知识,也不能提供情绪价值,观众找不到关注的理由 - 比如某些“日常vlog”账号,拍得再美,观众看完只会想:“所以呢?” 情感博主天天教人谈恋爱,自己却30岁未婚——粉丝怒怼:“你自己都没活明白,忽悠谁呢?” 伪人设往往没有核心价值。观众关注一个博主,本质上是 “等价交换”—— 我花时间看你的内容,你得给我点什么:知识、情绪价值、方法、共鸣…… 如果你的人设只是 “好看”“搞笑”“亲和”,但给不了实际价值,观众凭啥一直关注你? “全能专家” 博主为啥凉了?因为他啥都讲,但啥都没讲透。粉丝看他的理财视频学不到实操方法,看他的职场视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时间久了自然就取关了。还有些博主,人设是 “颜值高”“生活精致”,但内容除了摆拍就是炫富,没有任何能让观众学到、用到、感受到的价值。这种人设就算不翻车,也很难留住粉丝 —— 毕竟看颜值看久了会腻,看精致生活看久了会觉得跟自己没关系。 观众心里有杆秤:“关注你,我能得到什么?” 如果你的人设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就算你演得再真、装得再像,也留不住人。就像你去超市,货架上有个包装好看但不知道能吃啥的东西,你会买吗? 总结一下:观众能一眼看穿伪人设,不是因为他们有火眼金睛,而是伪人设本身就踩了 “不真诚、不专业、不符合事实、没有核心价值” 这四个雷。你想靠演戏骗观众,最终只会被观众抛弃。
三. 真·人设的底层逻辑:4大基石
真正能长期吸引粉丝的人设,必须符合这4个标准:
① 真实:不装,才能长久,真实是1,其他都是0,做自己才是最高级的人设 允许自己有缺点(比如“健身博主也会偷懒”)。 观众更喜欢“有瑕疵但真实”的人,而不是“完美但虚假”的偶像 。 ——承认缺点,反而赢得信任。 “真实” 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挺难的。我们总觉得 “我太平凡了,真实的我没人看”,但你知道吗?观众恰恰喜欢 “真实的平凡”。 我关注过一个职场博主,她不漂亮,说话也没啥技巧,甚至有点磕巴。但她火了,因为她总分享自己的 “职场翻车经历”:“今天跟领导汇报工作,紧张到忘词,最后灰溜溜地跑了”“昨天和同事吵架,事后发现是自己误会了,现在不知道怎么道歉”。这些真实的经历,反而让粉丝觉得 “哦,原来职场博主也会犯这些错,跟我一样”。有粉丝在评论区说:“看你的视频,我觉得自己的职场焦虑都减轻了,原来大家都一样在摸爬滚打。” 真实不是说要把自己的隐私全暴露出来,而是不装、不演、不硬凹。你内向就承认自己内向,不用硬凹 “社牛”;你专业领域强但其他方面弱,就大方说 “这个我不懂,我帮你查资料”;你有缺点就承认,不用假装自己完美。 就像你交朋友,你更喜欢和真实的人相处,还是和整天装腔作势的人相处?观众也是一样,他们更愿意关注一个 “有优点也有缺点” 的真实博主,而不是一个 “完美但假得像塑料花” 的人设。 真实的人设还有个好处:省力。你不用每天演戏,不用怕露馅,不用记住自己编的 “人设故事”。你只需要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反而更轻松、更持久。
② 可信:你得真有料,可信=专业×细节,信任是人设的 “黏合剂” - 要么有专业背书(证书、成绩) - 要么有实战经验(比如“从负债到存款百万”) ——证书/案例/数据三件套可视化,比吹牛管用100倍 “可信” 是在真实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真,还要让观众相信你说的话、认可你的能力。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难,毁掉却很容易。怎么建立信任?靠细节、靠时间、靠结果。 我关注了个做烘焙教学的博主,她一开始粉丝不多,但她有个习惯:每次教食谱,都会把 “失败案例” 也放出来。比如 “今天烤戚风蛋糕,因为烤箱温度高了 5 度,表面裂了,大家注意避雷”“这个曲奇我烤了三次才成功,第一次太甜,第二次太硬,第三次终于对了”。 这些失败细节,反而让粉丝觉得 “她是真的在做烘焙,不是照本宣科”。后来她开线上课程,粉丝转化率特别高,因为大家相信她的专业度 —— 毕竟看过她一次次失败又改进的过程。 可信还体现在 “前后一致”。比如你说自己是 “环保主义者”,那你的视频里就别出现一次性塑料用品;你说自己 “注重健康”,就别在直播里大口吃垃圾食品。信任就像储蓄,每次一致的行为都是存钱,每次不一致的行为都是取钱,取完了信任就没了。 还有个小技巧:适当暴露 “脆弱面”。比如讲理财的博主,可以说 “我刚开始投资也亏过钱,当时特别慌”;讲创业的博主,可以说 “我创业第一年差点倒闭,每天都失眠”。这些脆弱的瞬间,反而会让观众觉得 “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是真的经历过,所以他说的话可信”。 记住:信任不是靠 “我很专业” 这种话来刷的,而是靠一次又一次 “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积累起来的。就像现实中,那个答应帮你带饭从不忘记、说帮你解决问题真的会行动的朋友,你才会真正信任他。
③ 有价值:有价值=痛点×解决方案,你能解决什么问题?观众关注你,是因为 “你有用” 不管你的人设多真实、多可信,如果没有价值,观众还是不会买账。价值是人设的 “核心竞争力”—— 你能给观众带来什么? 价值分很多种,不一定非得是 “教知识”“教技能”,实用价值(省时间/省钱/避坑),情绪价值(让人快乐/共鸣/治愈)、陪伴价值、共鸣价值都算。 比如有博主专门拍 “农村生活”,内容很简单:早上起来喂鸡、去地里摘菜、中午做饭、下午和邻居聊天。她没教啥技能,但粉丝特别多,因为很多在城市打拼的人看她的视频会觉得 “治愈”“放松”—— 这就是情绪价值。 还有个职场博主,她的视频不教 “怎么升职加薪”,而是分享 “职场中的小确幸”:“今天同事给了我一块糖”“领导夸了我一句‘做得不错’”“加班时发现窗外的晚霞特别美”。很多粉丝说看她的视频能 “缓解职场焦虑”—— 这就是共鸣价值。 价值不是 “我想给什么”,而是 “观众需要什么”。我关注过一个博主,自己喜欢书法,就天天拍练字视频,说 “我要传播传统文化”。但粉丝很少,可能因为她没考虑观众的需求:喜欢书法的人觉得她水平不够,不喜欢书法的人觉得内容没用。后来她调整了方向,拍 “零基础书法入门”,教大家 “怎么用书法缓解压力”,粉丝才慢慢涨起来 —— 因为她找到了观众的需求点。 价值还要 “具体”。别总说 “我能帮你变优秀”“我能让你更快乐” 这种虚的,要具体到 “我能帮你解决职场沟通中的 3 个常见问题”“我能教你 3 分钟做一道快手早餐”。观众需要的是 “我看完你的内容,能得到什么具体的好处”。 总结一下:有价值的人设,是 “观众需要” 和 “你能提供” 的结合。找到这个结合点,你的人设才有生命力。
④ 差异化:你和别人不一样的点,差异化=标签×反常识 同样的内容,你的视角、表达方式、个人经历,能不能让人记住? 比如同样是讲职场,有人犀利毒舌,有人温柔治愈,这就是差异化 工地搬砖的美妆博主” ——在水泥地拍口红测评,反差感拉满 现在做内容的人太多了,同类内容一搜一大把。你凭啥让观众记住你?靠差异化。 差异化应该不是说要标新立异、搞怪博眼球,而是找到 “我有别人没有” 的特点。 我关注了两个美食博主,都做家常菜。第一个博主的风格是 “精致家常菜”,视频画面漂亮,步骤详细,但和其他美食博主差不多,没什么记忆点。第二个博主不一样,她是个东北大姐,说话直爽,做菜时总念叨 “我跟你说,这菜就得放两勺酱油,少一勺都没味儿”“当年我老公追我,就靠这道菜”,视频里还经常有她老公在旁边搭话的声音。结果呢?第二个博主粉丝涨得更快,因为她的 “东北大姐 + 家庭日常” 风格和其他美食博主不一样,有差异化。粉丝说 “看她的视频就像看邻居大姐做饭,亲切又有特色”。 差异化可以来自很多方面:你的性格(内向深度 vs 外向活泼)、你的经历(职场妈妈 vs 职场新人)、你的表达风格(幽默段子 vs 干货清单)、你的视角(从用户角度 vs 从专家角度)。 怎么找自己的差异化?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做的内容,别人也在做,我和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1如果让粉丝用一个词形容我,他们会说什么?这个词是不是和其他博主不一样? 1我的经历、性格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点,可以和内容结合起来? 比如同样是讲考研,有人擅长讲 “高效学习方法”,有人擅长讲 “考研心态调整”,有人擅长讲 “在职考研时间管理”—— 这些都是差异化。找到你的差异化,你就不会被淹没在信息海里。 记住:差异化不是天生的,而是挖掘出来的。你不用和别人比 “更好”,但要和别人比 “不同”。 (测试:用一句话描述你的“真·人设”,能做到吗?)
四. 精准定位三板斧: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 知道了伪人设的坑和真・人设的基石,接下来就是最实操的部分:怎么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今天我给你一套 “精准定位三板斧”,照着做,你就能一步步挖出自己的人设内核。 第1斧:我是谁?(自我深挖暗黑基因) 别只说 “我是宝妈 / 上班族”,挖到骨子里去 很多博主在回答 “我是谁” 时,只会说 “我是宝妈”“我是上班族”“我喜欢美食”—— 这太浅了!真正的自我深挖,要挖到你的优势、劣势、兴趣、专长、经历、价值观,这些才是构成你人设的核心要素。咱们一步步来,别怕麻烦,这一步做扎实了,后面的定位就顺了。 A、优势:你天生比别人强的地方 优势不是 “我觉得我还行”,而是 “别人经常夸我什么”“我做什么事觉得轻松又有成就感”。 比如有人说 “我沟通能力强”,这太空了。具体点:是不是你总能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是不是朋友吵架总找你调解?是不是你在团队里总能说服大家接受你的方案?这些具体的场景才能体现优势。 有个女同事,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后来我让她回忆 “别人经常夸你什么”。她说 “朋友总说我记东西特别牢,上次聚会聊到三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我都记得”“我整理东西特别快,家里永远井井有条”。这就是优势啊!后来她做了 “生活整理” 博主,专门教大家 “怎么快速整理房间”“怎么记住重要的事情”,特别受欢迎。所以,现在就拿出纸和笔,写下: 1别人经常夸你什么?(具体场景) 1你做什么事时,别人会说 “你太厉害了,换我肯定不行”? 1哪些事你做起来觉得轻松,别人却觉得难? B、劣势:别回避,劣势也能变成特色 劣势不是 “我不好”,而是 “我做什么事觉得费劲”“别人觉得简单我却觉得难”。别害怕暴露劣势,有时候劣势反而能让你更真实,甚至变成特色。 比如有人天生内向,不擅长镜头前互动 —— 这是劣势,但也可以变成 “深度分析” 人设的优势,因为内向的人往往更擅长思考和总结。有人说话直来直去,容易得罪人 —— 但在讲干货时,这种 “直爽” 反而会被粉丝喜欢,觉得你 “不套路”。我关注的一个博主,她的劣势是 “普通话不标准,有口音”。一开始她很自卑,总想着改。后来有粉丝说 “喜欢你的口音,特别亲切,一听就知道是咱们老乡”。她干脆在视频里大方说 “我普通话不好,但我保证内容实在”,反而成了她的特色。 写下你的劣势: 1你做什么事时容易受挫? 1别人觉得简单的事,你却觉得难? 1你因为什么事被人吐槽过? C、兴趣:你不用催也会主动做的事 兴趣不是 “我喜欢看剧”“我喜欢旅游”,而是 “你愿意花时间、花钱,就算没回报也愿意做的事”。 比如有人说喜欢读书,但一年只读了两本,这不算兴趣。真正的兴趣是 “每周都要读两本书,不读就难受”“看到好书会忍不住分享给朋友,甚至做笔记”“为了读书,愿意花钱买 Kindle、买纸质书,哪怕家里已经堆不下了”。 兴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支撑你长期输出内容。做博主很辛苦,如果内容不是你真正感兴趣的,很容易半途而废。想想看,让你每天聊你喜欢的事,和每天聊你不感兴趣的事,哪个更容易坚持? 写下你的兴趣: 1你周末没事时,最爱做什么? 1你手机里关注最多的内容是什么? 1你为这件事花过最多的时间或钱是什么? D、专长:你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技能 专长和优势的区别是:优势是天生的,专长是后天练出来的。比如优势是 “沟通能力强”,专长可能是 “通过学习,掌握了演讲技巧”;优势是 “记东西牢”,专长可能是 “通过练习,学会了快速记忆法”。 专长要具体到 “你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比如 “我会 PS” 不算专长,“我能在 30 分钟内把普通照片修出高级感”“我能教零基础的人学会抠图” 才算。 我关注过一个粉丝,她的专长是 “Excel”,但一开始做内容没人看,因为她总讲 “Excel 高级函数”。后来她深挖专长:“我能帮职场新人用 Excel 快速做报表,别人要两小时,我半小时就能搞定”。她调整内容后,教 “职场新人必学的 5 个 Excel 技巧”,一下子就火了 —— 因为她的专长解决了具体问题。 写下你的专长: 1你有什么证书或技能认证? 1你靠这个技能解决过什么问题? 1你能用这个技能帮别人做什么? E、经历:那些塑造你的故事 经历是你独有的财富,尤其是那些 “特别的经历”“让你成长的经历”“失败的经历”。 比如 “我是宝妈” 太普通了,但 “我是单亲妈妈,一边带娃一边考研上岸” 就很有故事;“我喜欢旅游” 太普通了,但 “我用三年时间走遍中国 56 个民族聚居地,记录他们的文化” 就很独特。 经历能让你的人设更立体、更有说服力。讲理财的博主,如果有 “从月光族到三年攒下 10 万” 的经历,会比 “我理论上懂理财” 更可信;讲职场的博主,如果有 “从被裁员到三个月内找到更好工作” 的经历,会比 “我觉得职场应该这样” 更有共鸣。 写下你的经历: 1你人生中最难忘的三件事是什么?它们对你有什么影响? 1你有没有过 “从失败到成功” 的经历? 1你有没有过和别人不一样的经历?(比如创业失败、跨行业转型、特殊的成长环境) F、价值观:你觉得什么最重要 价值观是你做人做事的底线和原则,它决定了你的内容方向和观众是否同频。 比如有人的价值观是 “真诚”,那他的内容就不会搞套路、不会标题党;有人的价值观是 “成长”,那他的内容就会鼓励观众学习和进步;有人的价值观是 “实用”,那他的内容就会聚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价值观不用喊口号,会体现在你的内容里。比如同样是讲育儿,价值观是 “快乐成长” 的博主,会分享 “怎么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价值观是 “规则意识” 的博主,会分享 “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观众会因为认同你的价值观而留下来。 写下你的价值观: 1你做选择时,最看重什么? 1你最不能接受的行为是什么? 1如果让你给粉丝一句忠告,你会说什么?
工具:个人特质雷达图 画一个五维图,评估你的:
把上面的优势、劣势、兴趣、专长、经历、价值观这六个维度,画成一个雷达图。每个维度打分(1-10 分),然后把点连起来,你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特质分布。 比如你的兴趣和专长分数很高,优势是沟通能力,经历里有育儿经验,那你的定位可能就是 “用有趣的方式教宝妈实用技能”;如果你的经历里有职场转型,专长是时间管理,价值观是成长,那定位可能是 “职场转型期的时间管理顾问”。 这个雷达图的作用是帮你找到 “高分区域”—— 分数高的维度,就是你人设的核心发力点。 案例: 一个“职场博主”,如果本身是HR,可以专注“面试避坑” 一个“减肥博主”,如果曾经胖过,可以走“逆袭励志”路线
第二斧:我为谁服务?(用户画像穿透) 别再说“我的用户是25-35岁女性”了!太模糊!穿透到骨子里去
很多博主做用户画像,只写 “25-35 岁女性,一线城市,白领”—— 这有啥用?真正的用户画像,要穿透到他们的痛点、痒点、需求、行为、语言习惯,甚至他们的恐惧和渴望。你只有真正懂你的用户,才能做出他们喜欢的内容,你的人设才能和他们产生共鸣。 1.痛点:用户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睡不着觉的问题,痛点不是 “他们有点烦”,而是 “他们反复遇到、解决不了、特别想摆脱的问题”。 比如宝妈的痛点,不只是 “带娃累”,可能是 “孩子晚上不睡觉,自己严重缺觉”“想工作又想陪娃,时间不够用”“老公不理解,觉得带娃很轻松,经常吵架”。这些具体的痛点,才是你内容的切入点。 我关注的一个做职场号的博主,一开始用户画像写的是 “25-30 岁职场新人”。后来她深入调研,发现这些新人的痛点不是 “不知道怎么升职”,而是 “刚入职怕做错事,不敢说话”“不知道怎么和领导汇报工作,每次都紧张”“同事之间的小圈子融不进去,觉得孤独”。她针对这些痛点做内容,比如 “新人入职第一天,这三句话别说”“和领导汇报工作的万能公式”,粉丝互动率立刻就上去了。 怎么找到用户的痛点?别瞎猜,去问!去看评论区、私信,去用户聚集的社群(比如宝妈群、职场群)潜水,去看同类博主的评论区,看看大家在抱怨什么、提问什么。
2.痒点:用户渴望但没说出口的需求 痒点比痛点更隐蔽,是 “用户觉得现在还行,但如果能更好就完美了” 的需求。比如痛点是 “孩子吃饭慢”,痒点可能是 “希望孩子能自己吃饭,不用追着喂”;痛点是 “职场沟通不畅”,痒点可能是 “希望自己说话有分量,被同事和领导重视”。 痒点往往和用户的 “小愿望”“小虚荣” 有关。比如宝妈的痒点可能是 “带娃也能保持精致,不变成黄脸婆”;职场新人的痒点可能是 “工作做得好,还能不加班”。 我关注过一个美妆博主,她不只解决 “怎么化妆” 的痛点,还解决痒点:“带娃妈妈怎么 5 分钟快速化妆,既好看又不耽误带娃”“职场新人怎么化妆显得专业又不张扬”。这些痒点内容让她的人设更贴近用户,粉丝粘性特别高。
3.需求:痛点和痒点背后的真实渴望 需求是痛点和痒点的底层逻辑。比如 “孩子吃饭慢” 的痛点背后,需求可能是 “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职场沟通不畅” 的痛点背后,需求可能是 “希望获得认可和安全感”。 理解需求,能让你的内容更有深度。比如同样是讲 “孩子吃饭”,只解决痛点的博主会教 “怎么让孩子吃饭快”,而理解需求的博主会讲 “怎么通过吃饭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助力成长”—— 后者的内容更能打动用户。 用户的需求往往不是表面的 “要方法”,而是 “要结果”“要情感支持”“要认同”。比如用户问 “怎么减肥”,表面是要方法,深层需求可能是 “希望变美获得自信”“希望健康不生病”“希望被喜欢的人关注”。
4.行为:他们的习惯和偏好 了解用户的行为,能让你的内容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比如他们是喜欢在早上通勤时看你的内容(那视频时长要短,文字要精炼),还是晚上睡前看(可以做长一点的深度内容)?他们喜欢看视频还是图文?喜欢看干货清单还是故事? 比如宝妈用户,可能白天带娃没时间,晚上孩子睡了才有时间刷手机,所以你的内容最好在晚上 8-10 点更新,视频时长控制在 5 分钟以内,方便她们碎片化观看。职场新人可能在午休时或下班后看内容,喜欢图文并茂的干货清单,方便保存学习。
5、语言习惯:说他们的话,才能走进他们的心 语言习惯太重要了!你说的话和用户不一样,他们就会觉得 “你不懂我”。比如宝妈之间会说 “娃睡渣”“奶量”“辅食”,职场新人会说 “内卷”“躺平”“KPI”,学生党会说 “期末周”“ddl”“网课”。 我看过一个博主,内容很好,但就是火不了,后来发现她总用专业术语,比如讲育儿说 “婴幼儿睡眠周期紊乱”,而宝妈们说 “孩子晚上不睡觉”。后来她改用宝妈的语言:“娃睡渣怎么办?三招让宝宝乖乖睡觉”,评论区马上就活跃起来了。 怎么学用户的语言?去评论区、私信、用户社群里搜集他们常用的词、口头禅、表达方式,然后用到你的标题和内容里。
案例: - 如果你的用户是“30岁想转行的人”,他们的痛点是“害怕年龄歧视”,那你就要针对这点提供解决方案 - 如果你的用户是“新手妈妈”,她们最需要的是“省时省力”的育儿技巧,而不是长篇大论的理论
第三斧:我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价值锚点) 我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别再说 “我能帮你变优秀”,具体到能解决什么问题!找到了 “我是谁” 和 “我为谁服务”,最后一步就是 “我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 这是你人设的核心竞争力,是用户关注你而不是别人的理由。 独特价值不是 “我什么都能做”,而是 “我能解决目标用户关键问题的核心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最好是别人不容易复制的。找到核心能力:你最擅长解决用户的哪个问题 核心能力要和用户的痛点、需求强绑定。比如你的专长是 “Excel”,用户的痛点是 “做报表慢”,那你的核心能力就是 “用 Excel 技巧帮职场新人快速做报表”;你的经历是 “单亲妈妈考研上岸”,用户的痛点是 “想学习但没时间”,那你的核心能力就是 “帮宝妈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核心能力要 “聚焦”,别贪多。你可能有很多能力,但找到一个最突出、最能解决用户关键问题的,把它打透。比如同样是做美食,有人聚焦 “快手早餐”,有人聚焦 “减脂餐”,有人聚焦 “家常菜调味”—— 聚焦才能专业,专业才能被记住。 我的一个好朋友,她的核心能力是 “讲故事”,用户的痛点是 “孩子不爱听道理,总哭闹”。她的独特价值就是 “用故事帮宝妈解决孩子哭闹问题”,比如 “孩子挑食?讲个‘小青菜历险记’的故事试试”“孩子怕黑?这个‘小夜灯的故事’能帮到你”。她的内容特别受欢迎,因为核心能力精准解决了用户痛点。
工具:价值定位画布 用这个画布帮你梳理独特价值,填完你就清楚了:
比如那个讲故事的宝妈博主,她的价值定位画布是:
填完这个画布,你的独特价值就一目了然了。
精准人设定位三板斧总结:我是谁→我为谁服务→我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 到这里,“精准定位三板斧” 就讲完了。简单回顾一下:
这三板斧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我们一起反复调整。比如你做了一段时间内容后,发现用户的痛点变了,或者你的核心能力有了新的提升,都可以回来重新梳理。 1. 用户需求(他们需要什么?) 2. 竞品分析(别人已经在提供什么?) 3. 你的优势(你能做得更好的点?) 4. 差异化标签(一句话让人记住你) 案例: - 同样是“理财博主”,有人专注“基金”,有人专注“信用卡薅羊毛”,这就是差异化 - 同样是“情感博主”,有人走“毒舌拆穿”,有人走“温柔治愈” 五. 练手:写出你的第一版人设关键词 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就用咱们学的三板斧,写出你的第一版人设关键词。别害怕写得不好,这只是第一版,后面可以慢慢调整。 步骤 1:从 “我是谁” 里抓核心特质 回看你写的优势、专长、经历,挑出 3 个最突出的关键词。比如: 优势:沟通能力强、擅长总结 专长:Excel 技巧、职场效率 经历:5 年职场经验、从新人做到部门主管 核心特质关键词:职场效率、Excel、沟通总结 步骤 2:从 “我为谁服务” 里抓用户标签 回看用户的痛点、需求,挑出 3 个最精准的用户标签(别用年龄性别)。比如: 痛点:做报表慢、和领导沟通紧张、工作效率低 需求:想快速提升职场能力、获得认可 用户标签关键词:职场新人、报表效率低、沟通焦虑 步骤 3:从 “独特价值” 里抓价值关键词 回看你的核心能力和价值主张,挑出 3 个最核心的价值关键词。比如: 核心能力:用 Excel 快速做报表、总结沟通技巧、分享职场经验 价值主张:帮职场新人用 Excel 和沟通技巧提升效率 价值关键词:Excel 提速、沟通公式、职场经验 步骤 4:组合成你的第一版人设关键词 把上面的关键词组合起来,形成你的人设描述。比如: “专注帮职场新人解决报表慢、沟通紧张的职场效率博主,用 5 年职场经验分享 Excel 提速技巧和沟通公式,让你工作轻松不加班。” 是不是清晰多了?这就是你的第一版人设关键词。别担心不完美,后面可以根据内容反馈和用户互动慢慢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