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红利,强在壁垒 - 91运营网
91运营VIP会员全新升级,尊享多项权益, 点击查看 >
X

赢在红利,强在壁垒

发布者: 91运营  1685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赢在红利,强在壁垒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如果认真去复盘一下你的来时路,会发现那些真正赚到钱的项目,其实都显得顺风顺水,没怎么费劲就把项目做起来了。

而另一方面,那些你做得异常艰辛的项目,大概率最后赚不了啥钱甚至亏钱。

就好像二十几年前,有些人租个铺子,把广州的衣服倒手回自己的小县城,不需要什么福利促销、线上获客,就可以门庭若市,赚得盆满钵满。

但现在有人砸了几十上百万去开一家女装店,即使有精致的装修,高颜值的导购,各种折扣福利,也依然很难把它做起来。

又好像十几年前,有些人只是把1688的商品库库往淘宝上传,就开始出单赚钱。但现在你要做一家淘宝店,几万推广费砸下去都没什么水花。

就是你会发现,这些赢了的人,并不是因为多么有能力,甚至有些可能都算不上勤奋和努力。

他们的胜利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踩在时代红利的风口上!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经常会提到,“运气”比“努力”重要。

包括我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能打赢的仗基本上都是靠“红利”。

16年的时候做淘宝蓝海,包括此后的淘宝店群、天猫店群。22年的时候做抖音混剪,22年年底抖音搬快手,23年年初抖音搬视频号以及无人直播…

雷军曾说过:“创业,就是要做站在风口上的一头猪,风口战对了,猪也能飞起来!”

而这也是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对大部分普通人、中小企业而言,要想赚到钱,最核心的命题有且仅有一个,探索红利、收割红利。

当然,我并不是要给大家鼓吹机会主义,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个企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运营策略。

一个企业在1-10的阶段,核心目标是规模化,关键动作是构建组织、规模壁垒。在10-100的阶段,核心目标则是守江山+拓疆土,关键动作也成了强化品牌和生态。

而当一个企业还处在0-1的婴儿期、初创期时,它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下来。而对于一个力量弱小的“婴儿”,要想在丛林中生存下来,这个时候的关键动作就是寻找信息差、渠道差,找到敌人力量薄弱点,然后集中兵力击破。

 

许多人容易犯的错误是在需要建立组织和规模壁垒时,仍然沉迷寻找红利,追逐各种风口,目标短浅。这也是那些享受过专注的价值喜欢给你说的,不要沉迷于机会主义,要坚持长期主义。

可我也看到了另外一种错误,那就是在需要寻找弱小对手的时候,盲目建壁垒。

《孙子兵法》这本书通篇就讲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以弱胜强,胜利的本质原因从来都是以强击弱,无非是胜利的一方是表面强还是实质强,整体强还是局部强。

不是说建立壁垒不重要,而是在创业初期,寻找红利比建立壁垒更为重要。

为什么我说在需要寻找弱小对手的时候,盲目建壁垒是一种错误?正是因为强弱状态在短期内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的。

淘宝的竞争,就是产品、视觉、运营、推广。当你还是一个初创团队的时候,产品同质化,视觉同质化,运营手段也同质化的时候,资金实力还不如对手,你凭什么认为你可以以弱胜强?

这个时候,你整个工作的重心根本就不是把ROI再提高1%,视觉效果再优化2%,评论文案再编辑得更好。

你的重点工作只有一个:找到淘宝平台那些更弱的对手,也就是寻找品类红利。

2012年3月,张一鸣在北京知春路的锦秋家园租用了一套民居,成立了字节跳动。创立之初,条件简陋,团队也很小,半年过去了也不过三十人左右。

而在半年之内,他们就上线了十几款不同主题和方向的应用,并最终测试出了第一个核心产品“今日头条”,此后开始倾注大量资源在今日头条这个APP上,拉开了字节帝国的序章。

不过即使有了今日头条这个app,相较于百度、阿里、腾讯这些巨头而言,字节的实力也是不够看的。

于是他们继续寻找第二曲线,同样是群狼战术,同时测试N个APP,最终由几个实习生开发的抖音引起了公司的重视,由此揭开字节帝国的正式篇章…

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我们会失败?那是因为罔顾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事实,同敌人打阵地战,硬碰硬,所以我们会失败。

为什么前四次反围剿战役我们会成功?就是因为我们通过运动战的方式,化被动为主动,打乱敌人部署,把敌人切割成很多小块,从而让敌人整体的强转化为局部的弱,进而集中优势兵力,以数倍兵力围攻一处,实现以强击弱的效果。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足够勤奋和努力了,已倾注了足够多的资源,这场仗依然打得十分艰辛。

你可能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战略是否出现了问题?是否需要一次万里长征,完成公司战略的转移?

那么,在明白了战争的本质是以强击弱的道理以后,我们又应该具体如何实现以强击弱呢?

那就是我前文所说的,在0-1的阶段,工作重心是寻找红利,寻找弱的对手,实现我们的相对强。在1-10、10-100的过程中,工作重心是建立壁垒,打造绝对强的实力。

 

赢在红利

在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市场里,每一个市场主体一定都是逐利的,且希望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所以当某个市场出现了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率的信息时,其他市场主体在逐利的本能下也会加入这个市场,这个市场也会从竞争不充分市场变成充分竞争市场。

对手变多,对手变强,获胜的难度越来越打,并且要打赢这些对手也需要付出惨痛的代驾,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内卷市场。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家发现这个超出市场平均利润率的市场时,提前入局,抢占先机,获得先发优势。

也就是,探索红利,最后赢在红利…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在探索红利的时候,又有以下几个方向:

  • 渠道红利

  • 品类红利

  • 制度/政策红利

1、渠道红利

如下图所示,是一家经营数码产品的跨境电商公司“安可创新”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这家公司同时也是A股上市公司,市值650多亿。

通过财务报表,我们可以发现这家公司境外营收占比达到了96.5%,其中境外营收124.16亿元,境内营收4。5亿元。

不光是海外营收占比更高,海外营收的毛利率、业绩增长也完胜境内。

在25年上半年的财报中,海外营收的毛利率达到了45.54%,营收收入同比增长33.92%,营业成本同期递减33.56%,毛利率同期递增0.15%。

而同时,境内营收的毛利率达只有22.51%,营收收入同比增长19.5%,营业成本同期递减54.37%的情况下,毛利率同期递增居然是负的17.5%。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安克创新的产品成本是以人民币计价,而在销售的时候,却是以美元计算收入,这个毛利率自然而然就高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让大家做海外项目尽量做欧美区,不要去做什么亚洲国家,就是要赚这个汇率差。

我一个做电商的朋友,年销售额三个亿。其实我身边做几个亿营收的电商朋友很多,但人家的三亿营收是美刀,而我们的三亿是人民币,营收差距一下就有了七倍。

即使你觉得他的成本可能会高一些,那你觉得他的人力成本、产品成本会比我们高七倍吗?

不光是成本、汇率差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产品的优势。

做过电商的朋友,想必对安克创新这家公司应该都不陌生,以充电宝产品起家。

背靠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安克创新以充电快、充电量大的优势,很快击败了国外平台的一些对手。

可大家自己试想一下,要是安克创新的主战场是国内,它能打得过小米、华为、绿联这些品牌吗?即使打得过,能有这么高的毛利吗?

不要给我说什么安克有技术优势。在中国这块地盘上,只要不是什么芯片、光刻机这种科技含量过高的产品,凭借中国产业链成熟的程度,要复刻安克的技术真没那么难。

用罗永浩的话说:“都是硬件整合商,装什么孙子呢。” 毕竟,在中国这个地方,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底限是南极人汽车。

大家可以自己想想,背靠中国成熟的产业链,再依靠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安克真要做国内,我还真替它担心。

君不见淘宝平台净化器、电插排、充电宝这些品类,只要小米及其生态企业入场以后,那是怎么样的腥风血雨。

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渠道红利。

我经常讲,最后悔的事就是做电商的时候,一开始没有选择出海。付出的努力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取得的结果却差距很大。

我认识的做跨境电商的,一个人年入几百万,一对夫妻年入上千万,十几个人年利润几千万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国内做电商的想达到这样的人效水平,真的是凤毛麟角。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传音控股是一家卖手机的企业。对,就是之前卖手机中的战斗机,也就是波导手机的那家企业。

他主动放弃国内和北美市场,专供非洲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是在手机大战的厮杀中苟活下来的唯一。

当然,我要强调这和前面说的做欧美市场不冲突。我前面说的是尽量做欧美市场,但也要看你打不打得过。如果打不过,那还是首先要考虑你能形成绝对优势的渠道,哪怕毛利更低一些。

传音不做欧美式是因为这些地盘苹果三星华为小米都盯着,他没办法只能去非洲。也因为做非洲,所以他的毛利率也只有20.09%。

而且就算是大佬都看不上的非洲,那也只是暂时的。去年开始,OPPO、VIVO已经开始在非洲登陆,想必此时的传音高层也是瑟瑟发抖啊!

 

和传音不同的是,安克做的充电宝,那是属于人家巨头看不上的品类,人家雷军小米手机都不想管,铺汽车上去了,华为更是星辰大海的梦想。

这些巨头真要是往充电宝品类干,动动手指头,安克都得吐大血(参考国内安克的营收和毛利率)。所以,这也是我待会要说的第二点,安克抓住了第二个红利,那就是品类红利。

用安克创始人阳萌自己的话说专注“浅海品类”,即放弃手机、汽车市场规模超千亿、万亿的深海品类,专注在市场规模一百亿左右,花两三亿就可以形成绝对优势的浅海品类。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举的例子太大了,其实无论案例大小,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做过电商的人应该都知道抖音的投放ROI相比较前几年越来越低,这就是内卷的结果。但是在同时期的时候,相较于抖音平台,视频号、小红书都曾有过渠道红利。

就比如23年的时候,你如果在抖音ROI可以做到2,那么在视频号大概率可以做到3,在小红书大概率可以做到4。

又比如十年前的时候淘宝很卷,但那时候你去拓展唯品会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五年去你去拓展得物又会有一个更高投产的渠道。

2、品类红利

上世纪30年的中国,当大家都还在学习苏俄大城市革命理论的时候,教员第一个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这其实就是一个品类红利。

彼时的苏俄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人人口占比超过50%,工人阶级力量强大。所以十月革命一下子就成功了,接下来便以燎原之势瓦解了沙皇俄国。

但是我们不一样啊,四万万人口当中,工人阶级不过两百多万,相较于帝国主义、传统军阀,可以说是相当孱弱。

所以咱的南昌、广州、秋收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而教员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就是放弃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而发展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依靠中国人群基数最大的农民。

最终的结果嘛,想必大家也清楚,要不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说不一定咱的中华苏维尔共和国都成了。

放弃城市,选择农村,这其实就是教员观察到了品类红利。农村就是“类目”,井冈山等具体的农村地区就是具体的“品”。

2016的时候,我开始做淘宝蓝海,最开始卖的是袜子。19.9元五双的价格我可以挣五块钱,销量前排的对手是19.9元10双或者9.9元五双。

产品性价比不如别人就算了,前排都是天猫旗舰店,销量高,评论多,视觉优秀。你就说我拿啥和人家干?

后面去做实体娃娃,销量第一不过200,干预201单就可以成为“实体娃娃”这个关键下排名第一,销量前20还全是淘宝C店,视觉也就是美图秀秀水平。

是不是似曾相识?咱这不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嘛。

2023年,我带着一群学员做抖音短视频带货。做的第一个类目是运动男装,内容很粗糙,基本上就是图片和动图,可基本上都能出单,出单速度也很快,后面也有好些个学员做到月销百万,几百万,甚至有人组织团队做到月销千万。

那时候以为抖音都这么好做,直到做了女装、彩妆等品类之后才发现,原来是只有运动男装那么好做。

3、政策/制度红利

大概在十年前,商场一楼、万达广场步行街、大学广场到处都是那种newblance、nike、converse摆的摊。

那时候这些品牌多俏啊,货肯定都是假货,但他们摊位弄得挺大,logo弄得贼明显,卖得照样很好。

听那些老板说,也有被举报过,可工商那时候不咋管,也可能是基层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己都不咋懂,批评教育罚点款就完事。

你现在再去这样做,踩缝纫机的概率越来越大了。

同样的道理,还有类似以前在淘宝卖A货的。我记得我大四的时候接触淘宝就是从莆田鞋开始的,店铺存活周期老长了。后面平台稽查以后,你弄个全球购也管用,存活一个月没问题。

你现在再去做,且不说踩缝纫机的事,链接上没多久就被干掉了。另外一方面现在的法律法规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违法成本很高的,卖labubu假货的,现在是判无期。

前面说这些卖A货的案例是违法了,但是还有的人并不违法,他只是研究规则,然后好利用规则的漏洞。

平台规则是根据点击率、转化率、营业额来给商品排名,有人就专门利用这个规则来实现人为干预。

从人工干预到聚划算、淘宝客AB单。犹记得十年前做淘宝的时候,三天干预完排名第一的销量,虽然也有被抓的概率,但是靠着这个打法起了N多链接。

现在的干预,你干预十单,可能就被干掉了。但是,现在的小红书退款单改销量完全没影响,且不掉销量,笔记干预单几百单也有不被抓的可能。

又比如两年前的视频号,搬运、混剪、无人直播,各种违规话术、马扁话术…

当然,相较于违反平台规则钻漏洞的操作,我更建议大家利用符合平台规则和政策的红利。

比如2022年的时候,邀请站外达人入驻视频号就可以有流量券奖励。

其实,渠道红利、品类红利、政策/制度红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信息差红利、认知差红利或者时间/周期红利。

因为正如我前文所说,只要一个市场或者品类市场利润率超出市场平均水平,最终就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对手涌入,而我们靠的就是别人不知道时,我们提前涌入的信息差和时间差。

而对于大部分没有资源的普通个人和中小企业而言,找到这些红利,或许是取胜的唯一路径。

因为战争的胜利从来都是以强击弱。

强在壁垒

红利是我们能进入赌场坐上牌桌的入场券,而壁垒则是把短暂红利转化为长期优势的转换器,没有壁垒的红利,终将是过眼云烟。

所有的红利都是市场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一定会逐渐消失,最终进入充分竞争状态。

所以,我们要机会主义到长期主义,靠红利起家,凭壁垒长青。

而关于壁垒,我觉得又有以下几个方向:

  • 组织壁垒

  • 规模壁垒

  • 品牌壁垒

  • 产品/技术壁垒

  • 生态壁垒

  • 资质/政策壁垒

1、组织壁垒

2023年你进入视频号平台,会有渠道红利、品类红利,不过随着更多的对手加入以后,要想胜出你就需要搭建自己的组织壁垒。

具体来说,就是你要搭建一个招选育用留的人才体系,提高你的人才密度,然后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可视化的数字系统来提高你的运营效率。

即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提高你的人效比和投产比。

 

尤其是类似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内容平台,大家卖的产品都是一样的,内容同质化也很严重,大家运营、推广手段也都高度一致,很难发挥差异化的创新。

这个时候,拼的就是组织管理能力,谁的人才密度更高,谁的组织能力更强,谁的业务流程更先进,谁的数字化程度更高。

2、规模壁垒

相较于组织壁垒,壁垒更强的就是规模壁垒了。组织管理其实都可以学习,但是规模效应却不是学习可以实现的。

我朋友是抖音短视频带货某个赛道的头部,他也只和头部商家合作,佣金率12%,然后商家还需要投流,商家自己承担投流费用,并且是预充值五万,然后将千川账户交由朋友公司自己投放。

作为对比,我一个在做这个类目的学员,平均佣金只有10%,并且还需要自己投流,自己承担投流费用。

为什么我朋友,可以拿到更好的商家政策?因为规模效应。

他自己租了一整层楼,打造了多个精致的拍摄间,经营上百个账号。因为规模大,所以可以和头部商家合作,拿到更好的政策,又因为有更好的政策,所以销量更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商家拿到更好的政策,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也是规模效应衍生出的另一种效应,即虹吸效应,随着规模的扩大以后,整个行业的人才、资金、资源都会被虹吸过去,最终实现差得越差,强得越强。

反观我的学员,单兵作战,场景、设备、内容生产质量和效率以及商家政策均不如我朋友公司,那么销量就自然不如我朋友公司,销量不好又更难拿到更好的商家政策以及对场景、设备这些的投入。

我最后给学员的建议是要不然换渠道,要不然换品类,否则很难有质的突破和改变。

当然,其实我学员也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打造出有差异化的内容,即个人形象、变现力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且其他人无法模仿。

比如李子柒、李佳琦这些个人IP,都是一种内容壁垒。但这条路的难度并不比我朋友做一个公司简单。

规模壁垒的强度是高于组织壁垒的,规模壁垒的本质就是边际成本递减,总成本领先。

我多次提到的蜜雪冰城就是典型的代表,这是一家披着茶饮企业外衣的供应链企业和物流企业。

数万家的门店,背后是极致的供应链体系和运输体系,自建全国最大的柠檬生产基地,全国主要城市的仓储中心建设。

最终的效果就是几块钱的饮料,在扣完加盟商60%多的毛利之后,蜜雪冰城自己还有31.64%的毛利率。

 

什么概念?七块钱的产品,加盟商赚四块多,剩下的两块多,蜜雪冰城还有31%的毛利。

奈雪的茶的装修,雪王可以复制。你倒是可以复制蜜雪低价的定位,但是你无法复制他在低价还能做好产品,还能盈利的能力。

3、品牌壁垒

家里最近在装修房子,考虑在家里买一个大的手办放在客厅,发现labubu的要几万块,但同时也有一些几百块,一两千的手办。

这些更便宜的手办,只有更低的毛利,却要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因为他们没有品牌效应,享受不了品牌溢价。

同样的道理还存在星巴克、茅台、香奈儿等众多品牌之中。

有的产品是需要通过渠道、平台获得流量,有的则是为渠道和平台带来流量。有的产品需要通过低价竞争,功能竞争,有的产品则可以享受品牌溢价。

我喝白酒只能喝酱香和清香,喝不了浓香。可我今年喝了至少五六十瓶茅台,其他白酒加在一起不超过几瓶。

 

 

诚然,茅台的品质是没得说的,喝完以后第二天不头疼,不影响工作。不过其实有一定知名度的白酒品牌,品质都不会太差,比如习酒、汾酒等等,但他们不具有茅台的溢价能力。

 

同样的道理还存在红酒,我其实对红酒了解很少,唯一知道的就是奔富。其实论品质而言,性价比而言,有更多优于奔富的选择,但是在一些必要的社交场合里,我们还是会选择奔富。

当然,品牌效应是用户心智的占领,这是需要品牌故事、品牌视觉、投放渠道等等一系列组合拳的持续坚持。

品牌的建设已经超出大部分个人和中小企业的范畴了,我们这里就不过多讨论。

当然,我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品牌的载体有产品(奔驰)、渠道(京东)还有个人(董宇辉)。

我说离我们比较远的是产品和渠道的品牌,但是个人品牌还是属于我们普通人能够够的得着的地步,只是个人品牌的生命力也是弱于前两者的。

除了品牌壁垒离我们普通个人和中小企业很远之外,除此之外的技术壁垒(AI芯片、生物制药)、生态壁垒(苹果IOS、谷歌安卓)、资质壁垒(烟草、银行),我们这里也一笔带过。

总而言之,壁垒就是难以复制的优势。

在市场中,模仿是最常见的市场经营手段,而一旦开始模仿,就会陷入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所以企业经营的核心任务就是构建自己的壁垒,不断加深和加宽自己的护城河,延缓竞争对手的跟进速度。

可是我们要看到,壁垒是结果。

壁垒是在是找到弱的对手(抓红利),达到局部优势,实现以强击弱,然后强化护城河(强壁垒),并且持续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的结果。

而这,也是我不厌其烦,长篇大论,给你们解释红利和壁垒的原因。

即战争是以强胜弱,而以强胜弱的这个强就强在建立了壁垒,弱就弱在找到了红利,选对了战场。

建立壁垒是需要人才、资金、资源以及时间的,但这恰恰不是我们初创者所具备的。所以,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你才更明白,初创期的核心是找红利,测方向,而不是硬碰硬(建立壁垒)。

我并不是宣扬机会主义,更不是反对专注,而是让大家清楚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在找到了正确方向之后的专注。

 

今年我们公司开始了很多个项目,正是因为想明白了本文的道理。

我们虽然开始了很多项目,但都是基于自媒体这个出发点而展开的。就好像字节跳动最开始的一年也上架了很多APP,但都是基于算法推荐内容这个底层而设计的产品。

因为张一鸣能判断清楚基于算法推荐内容这个大方向,但是以什么样的产品形式来设计产品,他也不清楚。

同理,我们深知自己具备自媒体的能力,但是真正哪个项目适合我们,我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记住,如果你现在的在付出必要的努力和坚持之后,你的项目还是进行的异常艰辛,那么大概率可能不是在一个好的赛道上。

因为文章开头我就说了,那些真正赚到钱的项目,其实都显得顺风顺水,没怎么费劲就把项目做起来了。

 


勾搭小编微信号cindy91yunying,加入91运营官方社群,会运营的人都在这里了

加入vip会员


扫码加入91运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