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了美团、快手、阿里、百度、滴滴、字节,告诉你大厂最喜欢哪类群体 - 91运营网
91运营VIP会员全新升级,尊享多项权益, 点击查看 >
X

我面了美团、快手、阿里、百度、滴滴、字节,告诉你大厂最喜欢哪类群体

发布者: 91运营  7426

系统学习运营课程,加入《91运营网VIP会员》,开启365天运营成长计划>>

我面了美团、快手、阿里、百度、滴滴、字节,告诉你大厂最喜欢哪类群体

一、分享缘起

从23年6月开始到10月,职业规划跟未来的发展没有想好可解决的方法,希望能与更高阶的人建立连接,但苦于没有特别合适的渠道,只好借助面试,来持续帮助自己诊断问题所在,发现问题,迭代认知,同时争取新的工作机会,我会按照不同厂的面试经历来逐一介绍经验,一是复盘自己的过往;二是提炼大厂面试思路,以飨读者。

整篇文章的顺序为:自我认知、大厂对面试者的需求、不同公司面试带给我的收获。

二、自我介绍

我从16年硕士毕业以来便一直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最开始接纳我的公司是新三板上市的公司,从4月份开始实习。后来机缘各种巧合总算拿到大厂的工作机会,从17年起就开始在大厂工作,17、18、19年工作角色涵盖数据产品、数据分析师、后台产品。

从20年开始便专注于内容理解、内容策略,基于一线大厂视角的内容理解更偏向于螺丝钉类的角色,分工明确意味着目标明确,锻炼的就是协作、对问题能拆解到最细原子粒度的能力,但是远离真实的业务线,始终让我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工作内容过度细分,只能关注到非常垂直的生态视角。

我做的内容理解发生在内容中台,而内容中台又区分了非常多的方向,比如内容理解、内容推荐、内容增长、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等,而我能清楚的列明白从一条视频上传、编辑、发布整条链路,来自内容生态的视野,但我很难讲清楚,这些视频在推荐侧、增长侧如何被消费。跟合作部门,如电商、本地业务会产生哪些联动,他们策略如何拆解到具体对应的动作,以及如何做好准备。

第二、长期执行落地一线具体动作,缺乏宏观架构与拆解的视野。

专注于做好从高层决策而来的问题,仅用极有限的精力去做从自己视角认同且重要的事情,这就会造成——从宏观架构到落地推导过程我了解,但反而忽略了从更完整、宏观的方向拆解的视角。而从高到低,由执行反推高阶的视角的盲区,让我在争取更高一层级发展的时候,遇到较大的困扰。既没有方向,也摸不准重点。

第三、工作自身带来的不确定性,从心态层面不够稳定,内卷严重。

疫情中后期,互联网行业整体都很萧条,甚至大厂正在开放的岗位也更加稀少,放眼公司内部,向上的通道也更稀缺。而我个人在职场上整体的规划并没有非常清晰,或者说虽然有目标,但拆解的方向跟动力都没有朝目标行进,在客观大环境之下,就非常的困扰。我在互联网的职业生涯究竟是否走到了尽头?刨除公司的光环,在市场的价值究竟有多少?

基于上述的几个原因,我决定将自己从工作中疏离出来,以完全没压力的状态工作一段时间,然后为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寻求一次新的机会。

1. 简历部分

截止投简历的时间,我的工作不满7年,结合过往的三段大厂经历,分别从内容策略、平台能力、数据产品三个视角列举自己的项目经验跟工作表现,并使用star法则列举自己在每个项目中核心的任务、扮演的角色、实现的价值、增长的能力。

整体列下来,感觉我明显的角色跃迁阶段为:单纯任务的分析师小项目的独立设计产品对团队内核心数据指标负责的产品核心业务核心策略负责的产品大部门行业前沿策略的产品。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整理自我介绍部分的时候,以大的结构作为输出基调,介绍每段过往经历都从大处着眼,先看公司起项的背景,再确认自己当时的角色、分工工作意义、输出收益的价值,这样不仅丰富了简历中个人介绍的价值,同时还能够在面试阶段做好开局说明。

2. 优势劣势

对于国内的同学特别是95年之前的同学,特别不好意思直接对别人介绍自己的优势,相应的,说到劣势的时候,也更加担心受到来自面试者的挑战。我也是如此。

从容的应对自己的优劣势,不应该单对外准备非常官面的话术,xhs上模板的套话也非常多,在我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之前,我也会照搬一些经典教材,但我发现,每次出题人的问法发生变化,我的解读都会有所变动,这样就造成持续面试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认知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基于此,专门请教了专业的盖洛普教练,做了完整的个人测评,并且基于我的特长,把他们理解为优势化身为才干的几项,跟相对劣势如何通过优势来扬长避短。

最终确认了这个问题的回答方式——让面试官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过程,理解我是谁,我能做的事有哪些,在做这些事情过程中,我收放自如的部分是哪些,存在一定困扰的部分我需要团队给我的支持有哪些,以及我自己可以独立克服的部分是怎么样。经过这样的思路应答,面试官会觉得眼前一亮,至少对面这个人是“清醒”的。

接下来是一些面试的经历跟汇总,我只是列举一些从我来看有意义的面试思考的问题,未必能够全面代表公司面试官的总体水平,仅供想要关注大厂面试的同学们思考大厂的出题思路。

三、大厂面试的整体流程

一般来说,大厂的产品经理面试是4轮业务+1轮HR,4轮业务面试当中。

292 我面了美团、快手、阿里、百度、滴滴、字节,告诉你大厂最喜欢哪类群体

  1. 第一轮——中高阶:组内平行汇报人或直属leader;初阶:组内平行汇报同学
  2. 第二轮——如果是中型团队,通常是+2
  3. 第三轮——交叉面,有可能是合作密切的其它产品侧同学,如果非常偏策略,有可能面数分团队的leader或者算法团队的leader。交叉面的原则不会挂人,但结论是重要判断职级的依据,因此尽可能表现自己的专业度跟做策略的视野非常重要
  4. 第四轮——大团队的leader,主要对能否胜任职级做最终的确认

四、大厂喜欢哪类群体

  • 务实、聪明、落地能力
  • 具备扎实的产品功底对技术细节关注较好
  • 举一反三,通过多种途径持续迭代自己的人

文章文字较多,毕竟历时很久,我会把每个大厂作为节点-后面是我通过面试获得的最大收益。

五、美团-从增长中挖掘兴趣,从生态把握平衡

前面的业务沟通较为简单,因为工作经历跟岗位本身非常的match,所以业务沟通的细节都非常顺利,以下是一些实际遇到的值得思考问题,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做相应的梳理:

1. 内容治理在内容分发平台跟本地场景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

内容治理本身是非常基础的策略业务,主要链路包括对问题是什么的定位、规则梳理、基于规则配置的机审与人审策略、线上出现异常的反馈/举报链路、监控线上内容治理效果的回扫\干预能力。

本地业务则主要聚焦在用户与商家实际发生交易的场景前后,内容对消费者购买的决策,包括首次消费与复购。在这个业务场景,内容治理除了关注内容质量、内容是否底线违规纵向延伸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关注横向视角内容的真实性,即发表过评论的用户所撰写的评论是否发生在真实消费后,撰写评价是否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有失偏颇等问题。因此,本地业务的内容生态,天然会兼具质量跟真实性两个维度。

2. 策略产品如何把握推荐跟增长策略的平衡?

这个问题来自交叉面,因为立足于内容生态理解的全面性,也列在此,用以持续扩展思考能力。原始问题是:“从增长引流视角来看,各公司入驻短视频的时候都通过获取金币的方式来转化流量,作为内容生态的产品,如何通过金币场景获取线上用户对内容本身的喜好与否”。

回答好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得了解刷金币的设计原理,即用户为什么会来刷视频获得金币,用户的激励是怎么做的。在这个框架下讨论可以设计的鉴别用户只是在“单纯的刷视频”还是看某类视频“入迷”了;用户再次打开APP是因为“现金奖励”还是因为“喜欢内容”;用户转发某个视频是因为“积分”还是因为“有趣”。

从面试视角如何回答才能显得有体系化?

我的解法是先介绍金币奖励机制视角下用户获得激励的几个核心点:建立信任、获取持续激励、赚取够提现的价值金币。调节整场激励的杠杆主要是:现金跟金币。在上述三个链路中,能扩展玩法探明用户兴趣主要在获取持续激励的环节,通过现金跟金币的汇率变动、有效刷视频的计时方式可以获取用户的兴趣点,即在非现金驱动时间范围的操作都可以计算到实际的“兴趣”中。

3. 最近有没有读过什么书?对书籍进行点评

感觉跟实际面试相关性并不大,但是非常有趣的问题。产品经理本身就需要不断延展自身能力,除了本身的工作复盘之外,阅读能提供更大视角理解世界,也解读自己的世界观,重塑工作的方式。

《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详细介绍了三种类型的阅读者,初级学习者:单纯的记录百科全书式的记录者;高级学习者:将书籍内容用于个人工作与生活;学习促进者:积极主动的引导他人。作为产品岗延展性的要求来说,介绍的书目至少让对方感受到是高级学习者,即自己能够通过阅读持续迭代认知方式,这样工作才有不断更新的空间。

我当时介绍的书籍是《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其实当时这本书并没有读完,但是我结合了盖洛普的测试分析,将共性点抽取,从个体视角切换到全局视角,从个人贡献切换到串联各合作方围绕相同目标一起工作。相当于是定位在高级学习者视角去阐述。

六、快手-当内容生态遇到本地增长

因为岗位非常match,面试快手推进的非常快,问题都是非常基础的策略,只有一个题目让我印象深刻,本质上探讨的是治理与收益增长的关系。

从治理的视角,能够拆解到用户在平台不同业务场景的违规信息,如果这个问题继续拓展,在本地电商的维度,你如何评估一个店铺的GMV以此来划定梯度的店铺管理价值?

因为我的背景是内容治理,放在本地增长并不擅长,这个问题问的深入,从能力评估视角主要考察的还是策略的拆解基本功,因此逻辑性、结构化是赢得面试后续流程的基础。店铺的GMV归根来说由两个元素决定,流量与客单价。作为需要挖掘新店铺的平台,自然希望通过相对明确的GMV对市场做好调研,以此建立与商家互信的基础,并基于不同GMV做好商家鼓励的营销策略,比如纳入任务体系,目标还是要扩展本地商户的入驻量。

拆解思路分解为线上跟线下两种,已知跟未知两种。因此该回复基本上围绕,想要拿到不同商家GMV的量级,先把平台内的商家按照平台规则分类,基于分类获取不同层级商家已知站内曝光、转化、核销率,用已知商家流量推测未知商家站内流量;同时通过离线方式调研站外流量、转化、核销率,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商务BD调研,也可以通过行业、竞品分析,不一定准,只需要通过大致的市场份额、核销率获取目标值,用以推测即可。

七、阿里 – 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关注合作

阿里面试中规中矩,当时猎头提供的信息是该岗位负责人被调任其它业务线,因此已经被空置,业务侧要求急迫,且对base地有要求。

不过在阿里这里面试让我非常困惑的都是HR在面,只沟通过一次业务,据说是整个负责审核安全的大leader。跟HR沟通过程中在业务实际切磋部分非常有限,大多数是跟他人合作的场景,这说明在大厂用人场景已经不单纯是业务能力,更考察团队协作。

八、百度 – 好的提问,来自于自我认知

百度的业务线虽然相较于同时期其它公司岗位没有那么亮眼,但发生在我当时没有一个offer且多次被拒的挫折过程中,客观上给我持续投入精力面试提供了一定的精神价值,基于此,我也简单说明下这个业务的情况。

百度主流是做搜索,但是在历史发展中,既做核心索引,也自己创作内容,因此在内容生态建设也有一定的敏锐度,特别是随着国内内容生态都趋向于短视频、直播的流媒体形式之下,对于一些长尾类问答,还是存在供给缺失的空间,不同于知乎类的业务场景,百度的长尾主要解决的是一些非常垂类细分的问题。而这个领域也是最容易滋生内容生成不规范、缺失真实性等的问题。

面试的两个环节提问,让我觉得我问的信息是符合对方预期的,也直接决定了可以继续推进流程:

业务leader的面试提问环节,我直接询问了目前从内容治理环节更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现阶段最核心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那样安排资源。这个问题其实是把双刃剑,如果前面聊的非常融洽,是个加分项,如果面试官对前面沟通的内容不够满意,提问环节问这个会直接被拒绝说“无可奉告”。我当时比较有把握是因为几个特征:

  • 前面介绍业务细节的时候,突出了结构化的表达,比如,我如何向面试官介绍清楚在工作中的困难挑战成功,背后的能力分别是怎么样的
  • 在对内容风险的判定上展示出来自己的深入分析,也许方向未必完全正确,但是拆解的动作、原理表达的有理有据,逻辑满分
  • 过往的项目沟通经验,因为所应聘岗位所在部门相对垂直,所以依赖横向跨部门的资源,在项目介绍的时候,我也客观的阐明了自己是如何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完成了跨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另外一个是整个team的leader的提问,我问了“假若有机会加入,你期待候选人可以贡献在这个岗位上的是哪些优势”。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前面沟通业务非常的顺畅,几乎没有遇到充满挑战的问题。

但这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回答完全没在点上,对方不想多聊,所以我回答什么就是什么,因此不需要额外解释;另一种是我每个回答都清晰有逻辑,能够拿准方向。为了辨别清楚我是哪种,便问了上面的问题。还好,面试官给的答复跟我前面的介绍非常相关。果然在我面完之后30分钟,HR就约了我终面HRBP的时间。

基于这次的面试经验,结合过往经历,我对自己过往的履历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 IC视角的专业度:对纯新内容体裁的认知方式,对问题所处阶段的定位能力,策略设计能力
  • 项目管理的视角:横向串联各方业务的能力,涉及到目标对齐、任务拆解与安排人力、周期进度管理
  • 对外沟通合作能力:过往工作不仅涉及策略推进,还需要联络各合作部门,角色涵盖:合规法务、PR/GR、算法研发、产品运营、人审基地、规则团队的沟通

好的面试就是这样,能在对外沟通过程中找寻到自己的价值感,也梳理清楚各维度的认知跟视野。

九、滴滴-产品军校,专业与管理的双重挑战

滴滴的岗位也是国际化的业务,主要做司乘问题反馈的链路搭建,在这个视角中我第一次站在举报反馈链路思考当正常业务流程行不通的时候,该如何主动识别有可能被反馈出来的问题。

面试的直观感受是非常的专业,专业的沟通建立、专业的问题探讨、专业的问题反馈,有两个题目,对我的挑战相对较大,后来也跟几个产品的朋友一起探讨过该如何处理:

1. 如何解决目前平台上,司机由于各种原因拿不到钱的问题?

比如司机正在往乘客这边开,乘客取消了订单的情况,乘客拒绝不付钱逃单的情况。

拿到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感觉其实滴滴作为连接司机、乘客的桥梁,确实存在需要兼顾的部分,但是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说,立场态度会决定策略调整的方向跟尺寸;单就平台本身的角色来说,正向引导教育,负向治理惩治。

  • 引导教育:事发前/中/后安排相应的举措。
  • 负向治理:对屡教不改的用户,甚至直接切换账号但可以定位到是同一个自然人的用户引入黑库机制。

2. 如何解决共享单车在高峰时期没有车的情况?能否通过涨价做杠杆,调整调配?

明确问题要问的是高峰期没车的解决,还是希望要涨价,这两个问题是不同的思路。

高峰期没车要探究:具体哪个区域没车,区域时段用车的上限是多少,是否有车源可供继续投入使用,围绕这些问题调研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对车的最大需求量,会得到两类结论:

(1)平台在某地总的车辆不够,且短期内没有继续投车计划

不能投车的情况下,总支出相对稳定,想要提升收入,每次骑行的车辆收入提升的情况下,骑车的人会减少,客观上把需求更加明确,平台总收入也稳定增长——可行。

(2)平台在某地总的车辆调度问题因为运力不足造成高峰期不够

  • 运力不足——运营玩法通过设置固定时段骑车路线让用户从a骑到b的方式获取红包,解决运力不足的调度落单问题,同时补齐高峰时间用车短板;
  • 价格调控——因为已经知道车辆肯定不够,通过对目标用户主动推送运营活动预约骑车,来获取核心骑行用户的收益,再做区间\时段的价格调整,保障平台收入的同时,也能满足不同用户类型的需求。

十、字节跳动-问题犀利,不按照套路出牌

面试字节最有趣,因为业务线很广,方向也很多,在经历的各类面试中,有意思的问题如下

1. 做分数系统会有天然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用户都对高分趋之若鹜,低分的问题如何看待?

对于本地业务也好、内容风控治理也好,分数只能代表的事从某平台评估的某个视角,或者从平台认可且权重较大的规则内搭建,因此天然会有一定的目标群体。

于内容治理来说,监控两类用户:轻微+多次违规,严重+少次违规。于本地业务来说,平台赋予商户的分数体系能够站在相对公允的视角,即刨除了被主观施加的分数、不客观的评估之后,来自用户的评估。这就必然会产生,大众喜好的未必都是阳春白雪,同样是4.7分有的人认为物超所值,但有的消费者认为不够精致,而3.9分的馆子反而有很多人会对其趋之若鹜。

因此评分只是平台维持生态系统一个通用的作为,让更多元的喜好都在平台自然的呈现,必然需要引入更多维度的评估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是基于小众关注的标签,打造的自定义圈文化店铺单;也可以是基于不同消费需求打造的品类排行榜、地域排行榜、口味排行榜、价格排行榜。

分数本身不是唯一的,但守好分数评估的底线是公信力的依据跟基础。

2. 压力面试如何解

也经历过非常跳跃的且挑战的压力面试问答环节。提问非常的难以复盘,因为基本上每当要回答面试官某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被挑战到另外的视角解答另一个问题,面试者持续受挫主要原因是思路被打断,重新思考刚刚进来的问题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面对压力面试,透过现象看本质,被打断自然会有种思考跟不上的感觉,这时候从问题背后的意图出发,想面试官为什么要这么问,关注的哪方面职业能力,再去回应。

322 我面了美团、快手、阿里、百度、滴滴、字节,告诉你大厂最喜欢哪类群体

最后的总结

肯定会有人好奇面了这么多大厂,最后拿了几个offer,具体面试问题为什么不透露之类的。但就如我开篇所说,这段旅程,我原本也只是希望梳理职业规划,为迷茫的自己寻找从大环境视角下的成长机会,至于拿没拿到offer,拿了几个都属于意外的彩蛋,请允许我私藏这些美好的结果,职业之路很漫长,需要有耐心,长期坚持。

面试后,我也更加理解了职场的成长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直升直降,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螺旋式的上升。

现实中绝对不会缺乏能力很强,机遇也把握的非常好的同学,可能在工作5年左右就晋升到了一线管理者,在7年左右已经是中层的领导了。但如果没达到该怎么办?难道兢兢业业克己奋斗在一线的员工就不值得尊重吗?我以前觉得如果自己真的是那样,就不配好好活着,枉为科技公司的同学。

但经历了这几个月的面试之后,我反而理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炼指南,没有谁是可以乘坐直升飞机扶摇直上的,前进的路上,肯定会有磨难、挑战,但若秉持成长的心态去理解求职、职业、事业的每段发展机会,把每个经历都当做一段奇妙的旅程,怀着好奇心去体会、思考、复盘在此过程中自己的蜕变,就能够理解什么是功不唐捐,才能明白能力决定自己在社会当中的下限,机会虽然难以轻易到来,但如果你准备好了成长这条路上的自己最佳的状态,当它来的时候,你就一定抓得到。而这个努力状态下得来的机会也更容易让自己有自信继续往前走。


勾搭小编微信号yunyingba,加入91运营官方社群,会运营的人都在这里了

加入vip会员
分享到:


扫码加入91运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