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叫好的时候
我要泼盆冷水
这两天,高德扫街榜刷屏了。
业内一片叫好声:36氪说”引起了互联网行业和餐饮行业的共同高度关注”,专家说”将构建全新线下服务信用体系,或对其他榜单类产品产生冲击”,甚至有人预测这会对美团点评形成实质性威胁。
emmm,我看了看这些分析,只能说:想多了。
在我看来,高德扫街榜就是一个典型的内部作秀争取3.75的项目。
什么叫3.75?简单地说,就是那种看起来有点意思,实际上没什么卵用,但是在内部汇报的时候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的项目。
为什么我这么说?原因有三:
第一,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用小功能去挑战别人核心业务并且成功的先例;
第二,用户对产品的定位和心智非常清晰,高德就是个导航工具;
第三,作为一款地图导航产品,核心功能尚有待完善。
这个时候出来打什么跨组织战略协同,我只能说:两个小项目组,协同个der。
行吧,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细细给你分析一下。
小功能挑战大业务
从来没成功过
说起来,互联网公司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看到别人家的生意好,自己也想插一脚。但问题在于,用一个边缘功能去挑战别人的核心业务,这事儿从来就没成功过。
我们先看看数据。
高德这次扫街榜,号称基于”5132万人的13亿次导航228亿公里计算”,听起来很唬人对吧?但你要知道,用户在高德上的平均停留时长是多少?10分钟左右。
而抖音呢?日均使用时长1.5小时。
你看出问题了吗?高德是个工具产品,用完即走。而本地生活服务的转化,恰恰需要的是用户时长。
更有意思的是,抖音前两年也曾雄心勃勃想要杀入生活服务领域。2018年组建POI团队,2021年内测”心动外卖”,2023年设定外卖业务目标1000亿GMV。投入了多少资源?5亿元达人扶持,1万名地推销售员,亿级流量资源。
结果呢?2024年7月,抖音官方明确表态:”聚焦在到店业务上,没有自建外卖的打算。”
连拥有8亿日活、1.5小时日均使用时长的抖音都搞不定O2O,高德凭什么?就凭那10分钟的使用时长?
我们再看看其他跨界挑战的案例:
阿里做社交:从淘江湖到来往再到钉钉,C端社交从来没赢过微信。为什么?因为用户对阿里的心智定位就是”买东西”,不是”聊天”。
微信做支付:移动支付场景依靠春节红包杀入后一路推高,确实很强,但在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上,依然干不过支付宝。各有各的地盘,但要说全面超越,还差得远。
阿里收购口碑网:2006年投资,2008年收购,结果做了个”奇葩”决定——和雅虎中国合并成”雅虎口碑”,流量直接掉到5%。2011年直接投资美团5000万美元,等于宣告失败。更惨的是,只要阿里一想起来O2O,口碑就要被“重启”:2015年重启第一次,18年重启第二次,25年重启第三次。
每次看到“口碑网”我都很感慨:真可怜,死都死不安生,反复拉出来鞭尸。
为什么小功能挑战大业务从不能成功?
因为这意味着你要用边缘能力,去挑战别人的核心能力。
这不是找死是什么?只能说《孙子兵法》都看到狗肚子里去了,真的以为有那么多以弱胜强呢?
用户心智是一堵不可逾越的墙
说到用户心智,我必须要提一个经典案例:美团和点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美团收购点评后,却始终没有把点评给”消化”掉?为什么到现在还是两个独立的App?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们在用户心智里占据的是完全不同的位置。
美团占据的是”找便宜”的心智。用户打开美团,心智状态是:”哪里有便宜的?”所以美团首页永远是各种团购、折扣、”9.9元”。
点评占据的是”找品质”的心智。用户打开点评,心智状态是:”哪家口碑好?”所以点评首页永远是各种榜单、评分、”必吃榜”。
高德占据的是”导航”的心智。用户打开高德,心智状态是:”怎么走最快?”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用户心智中,”去哪”只是个执行过程,而非决策过程。
用户的决策流程是:想吃川菜→打开点评/美团搜索→选定餐厅→打开高德导航。
你看到了吗?高德只负责最后一步——执行。真正的决策,早就完成了。
为什么用户心智这么难改变?
因为不同的心智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使用时长:
美团外卖用户月均使用时长96.7分钟,如果30天每天都点外卖,折算下来3.2分钟/天,按一天点2次外卖算,1.6分钟/次,飞一般的感觉嗷。
点评呢?用户日均使用时长21.8分钟,单次使用2.5分钟。
什么意思?
美团的用户很简单,搞快点,给我个便宜又快的,外卖就是填饱个肚子,别整那些没用的!
而点评的用户就更愿意花时间做决策——浏览团购信息、对比评价、选择餐厅。
你别以为点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21.8分钟没啥了不起,你把单次使用2.5分钟放进来再想想看?
多可怕的耐心!为了找餐厅,可以反复看2.5分钟看差不多十次!!
而高德呢?10分钟使用时长,输入目的地、查看路线、开始导航,然后导航就一直开着,就结束了。
用户在不同产品上的心智状态完全不同:
- 点评上是”挑选模式”——仔细看评价、对比口碑
- 美团上是”购买模式”——找便宜的、下单付款
- 高德上是”执行模式”——快速到达目的地
你让一个处于”执行模式”的用户突然切换到”挑选模式”,这不是强人所难是什么?
美团和点评能够并存,恰恰说明了用户心智的力量。即便同一个公司、同样做本地生活服务,但因为心智定位不同,就必须保持独立运营。
那高德呢?它想要从”找路”跨界到”找吃的”,这不是跨界,这是跨星球。
有人还说,人家Google Map不就是这么干的么?
是,Google Map在美国挑战Yelp了?全球很多地方没Yelp,Google Map那叫因陋就简。
咱中华地大物博,你告诉我你打开高德地图,直接推荐你去10公里以外的餐厅,你去!不!去!?
别以为这是笑话,我家楼下就有一个杨浦区出了名的面馆,但是你看哪怕我调整到附近5公里,它依然推荐我去18公里外的地方,我为了吃碗面我至于嘛?
本末倒置的战略游戏
说完了历史规律和用户心智,我们再来看看高德自身的问题。
先看看商业化数据
高德月活8.4亿,比抖音还高。但直到阿里25财年三季度才首次盈利。
8.4亿用户,用了这么多年才实现盈利,说明什么?说明高德的变现效率极低。
更尴尬的是,在阿里最新财报中,高德已经被划入”所有其他”业务板块,不再是独立的集团业务。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在阿里内部,高德已经不被视为核心业务了。
我一直认为高德这么多年唯一做得正确的项目就是导航语音包,然后是可更换式车标,你说你有这功夫,不如把停车数据好好整理整理,小红书上的停车攻略,都比你一个地图上的停车信息靠谱,你羞不羞?
还搞什么本地生活,脑子真是个好东西,可有些人就装作自己没有——对不起,也许是真没有。
再看看组织架构
今年6月,阿里CEO吴泳铭宣布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本地生活战略重心都转移到了淘宝闪购上。
高德被”冷落”了。
在这种情况下,高德推出扫街榜,说要和阿里闪购协同,这不是很搞笑吗?
人家阿里的本地生活战略重心都在淘宝闪购上了,你一个被划入”其他业务”的地图产品,跑出来说要协同,你以为你是杨过,其实连甄志丙(尹志平)都不如!
更搞笑的是,这还是跨组织协同。淘宝闪购在中国电商事业群,高德在哪个事业群?不同的事业群,不同的KPI,不同的利益导向,你们真的能协同?
你这就和让乔峰和郭靖当着黄日华的面打降龙十八掌一样离谱好吗?!
这就是典型的内部作秀项目
什么叫内部作秀项目?就是那种在内部汇报时可以讲出很多故事,但实际上对业务没什么帮助的项目。
高德扫街榜就是这样:
对内汇报:我们基于13亿次导航数据,推出了业内首个真实行为驱动的榜单,将与集团本地生活战略形成协同,预计将对竞品形成冲击。
听起来很厉害对吧?
但实际上呢?用户该用美团还是用美团,该用点评还是用点评。高德扫街榜?看看就算了,真要做决策,还是得回到美团点评。
说白了,这就是两个小项目组的汇报游戏。
高德的产品经理需要向上汇报业绩,淘宝闪购的产品经理也需要向上汇报协同效果。于是,两个小项目组一拍即合:我们搞个协同项目吧!
至于这个项目对用户有没有价值?对业务有没有帮助?
emmm,那不重要,重要的是PPT好看,汇报好听。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美其名曰战略协同,实则是汇报作秀。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项目组的人升职了,但业务还是老样子。
结论
高德扫街榜,注定只能是个垃圾货。
不是因为高德的技术不行,也不是因为阿里的资源不够,而是因为:
1.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小功能挑战大业务从来没成功过。
2.用户心智告诉我们,高德就是个导航工具,不是消费决策平台。
3.现实情况告诉我们,高德连自己的核心功能都没做完美,就急着搞跨界协同。
所以,当业内都在为高德扫街榜叫好的时候,我只想说一句:
两个小项目组,协同个der。